思锐:以产教融合践行企业使命,用技术与设备助力影视人才国产化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20
思锐:以产教融合践行企业使命,用技术与设备助力影视人才国产化培育在影视产业技术迭代加速、人才需求升级的当下,产教融合已成为**行业人才瓶颈的关键路径。思锐光学及旗下企业以“技术赋能教育,产业反哺人才”为**理念,通过校企共建实验室、捐赠前沿设备、开发定制化课程等创新模式,构建起覆盖影视制作全链条的国产化人才培育体系,为行业输送兼具技术硬实力与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产教融合:打破人才供需“断层带”影视产业数字化升级对人才提出双重需求:既需掌握虚拟现实(VR)、无线图传、AI辅助创作等新技术,又需深谙影视艺术创作规律。传统教育模式因设备滞后、课程脱节,导致毕业生“入职难适应、创新缺土壤”。思锐以“产业需求倒逼教育革新”为突破口,与南京传媒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等高校展开深度合作,通过三大举措**产教脱节难题:
1. 共建联合实验室,打造“教学-创作-研发”一体化平台2023年,思锐光学与南京传媒学院摄影学院共建联合实验室,捐赠价值数百万元的变形宽银幕镜头、无线图传设备及VR制作系统。实验室不仅承担教学任务,更成为学生创作实践的“试验场”——在TVC航拍摄影指导曹贺的带领下,学生运用思锐设备完成多部短片拍摄,其中《海洋之眼》凭借变形宽银幕镜头营造的沉浸感,入围国际青年电影节。
2. 定制化课程体系,对接行业技术“风向标”思锐联合高校开发“技术+艺术”双轨课程:技术层面,开设《无线图传系统实战》《VR影视制作流程》等课程,由企业工程师授课;艺术层面,引入《影视语言与技术创新》等跨界课程,培养学生“用技术表达艺术”的能力。例如,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与思锐合作开发的《人工智能与影视创作》课程,让学生通过AI工具辅助剧本生成,再以思锐设备完成拍摄,实现“创意-技术-成品”全流程实践。
3. 真实项目驱动,构建“课堂即职场”生态思锐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如为敦煌文创基地拍摄宣传片时,学生团队全程参与策划、拍摄与后期制作,作品直接用于文旅推广。这种“以战代训”模式使学生提前适应行业节奏,毕业生入职思锐合作企业的适应期缩短60%,创新提案采纳率提升35%。
技术与设备:筑牢国产化人才培育“基石”思锐以自主研发的**技术为支撑,为教育合作提供“硬核”保障:
1. 无线图传系统:突破拍摄空间限制思锐MOMA猛玛无线图传设备以“0.02秒**延迟、1公里稳定传输”性能,成为影视教学标配。在《悬崖之上》复刻项目中,学生利用该设备实现多机位同步监看,导演可实时调整构图,拍摄效率提升40%。
2. VR制作解决方案:重构影视创作维度思锐VR影视制作系统集成360度全景拍摄、空间音频采集等功能,支持学生创作交互式影视内容。在文创学院实验室,学生开发的VR短片《穿越盛唐》通过手势交互控制剧情走向,获国家文旅部创新奖。
3. 智能化管理平台:赋能教学全流程思锐开发的“产教融合实训管理系统”实现设备预约、项目进度跟踪、成果评价数字化。教师可通过平台实时查看学生操作数据,针对性指导技术短板,使实训教学效率提升50%。
成效与展望:培育“中国芯”影视人才思锐产教融合模式已结出硕果:累计培养超2000名影视技术人才,其中30%进入头部影视公司,15%创业成立工作室;与高校联合研发的“VR影视制作标准”被纳入教育部职业教育指南;捐赠设备支持拍摄的50余部学生作品获国际奖项。
未来,思锐将深化三大布局:
技术迭代:研发8K无线图传、AI辅助剪辑系统等新一代设备,同步更新教学课程; 生态拓展:联合华为、大疆等企业共建“影视技术产教联盟”,覆盖全产业链; 国际化输出:将产教融合模式推广至东南亚市场,培育具有全球视野的影视人才。“产教融合不是简单的设备捐赠或课程合作,而是构建‘教育-产业-创新’的共生生态。”思锐光学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持续以技术为笔、以教育为纸,书写中国影视人才国产化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