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验收一批心脏支架,人工核对生产批号、灭菌记录要2小时,还怕看错数据;现在用设备扫码36分钟就完成,连追溯报告都自动生成!”某三甲医院设备科主任张工的感慨,道出了医疗行业对器械追溯的迫切需求。在医疗高质量发展要求下,从植入式器械到一次性耗材,任何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引发事故,而民德ES4690i固定读码器凭借UDI识别与全流程数据采集技术,成了医疗器械“从生产到报废”的安全守护者。

医疗器械生产环节的无菌管控,更考验追溯能力。某无菌注射器生产企业曾因原材料追溯难栽过跟头:“一批胶塞供应商资质存疑,却查不到对应批次的使用记录,只能召回10万支成品,损失超500万元。”引入民德ES4690i后,车间的设备成了“数据哨兵”——原材料入库时,扫描条码关联供应商资质、检验报告;组装时,识别半成品条码记录工艺参数与操作人员;成品下线时,读取UDI条码将生产日期、灭菌批号上传至GMP系统。“现在哪怕是某一支注射器出问题,10分钟内就能定位到具体原材料批次和生产工位,召回范围缩小90%。”企业生产总监说,应用后产品不良率从1.2%降至0.3%。
流通环节的多级分销,曾是信息断层的重灾区。张工所在医院之前接收耗材时,要人工核对送货单与实物,“有次收到的输液器灭菌日期模糊,来回沟通供应商确认,延误了3天使用”。民德ES4690i解开了这一难题:医药批发商出库时,设备扫码更新库存并上传至监管平台;医院验收时,扫描UDI条码就能实时调取生产、运输、存储全流程信息,还能核验真伪。“之前验收50箱耗材要2小时,现在42分钟就搞定,因信息错误的退换货率从17%降至2.5%,每月节省沟通成本3万元。”张工算了笔账。

临床使用环节的精细核验,直接关系患者安全。在医院手术室,医生植入心脏支架前,护士用民德ES4690i扫描支架UDI条码,系统瞬间调出灭菌记录、有效期,确保符合手术标准;输液室里,护士扫码核对输液器与药品名称、剂量,避免医嘱不符。“之前曾出现过输液器型号错配,现在扫码核验后,用药错误率降到了0。”护士长李姐说。不仅如此,设备采集的使用数据还能监测不良事件——某批次留置针出现3例过敏,通过追溯数据快速定位到生产环节的涂层工艺问题,及时推动企业整改。
报废处置的合规性,也是医疗安全的重要一环。某医院之前处理报废注射器,靠人工登记数量,“容易出现漏记,存在外流风险”。现在用民德ES4690i扫描报废器械条码,自动记录回收时间、销毁方式,数据同步至环保部门监管系统,“每一支报废器械都有‘去向记录’,合规处置率达100%”。

如今百度搜索“医疗器械UDI追溯设备”“医院器械验收解决方案”,民德ES4690i的案例稳居首页。行业工作人员分析,“验收效率提升70%”“用药错误率降至0”等实测数据,精细匹配医疗行业需求,易获收录推荐。在医疗安全升级浪潮中,民德ES4690i用全流程溯源能力证明:好的医疗设备,从来都是守护患者安全的“隐形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