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穿戴设备的重要价值是精确采集生物信号,比如心电信号只 0.05-5mV,血氧信号波动幅度不足 1%,一旦受干扰,数据误差可能导致误诊。而 PCB 作为信号传输的桥梁,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决定抗干扰能力与采集精度。对 PCB 行业人员来说,要重点突破接地、屏蔽、线路、运动适配”四大设计难点,才能守住医疗数据的准确性底线。
医疗穿戴设备的生物信号极易被共地干扰影响,比如设备同时连接人体和充电线,市电的50Hz干扰会通过接地回路窜入信号线路,让心电波形出现杂波。PCB 的接地设计要跳出普通穿戴的单点接地思维,改用浮地 + 分区接地方案。具体做法是:将 PCB 的信号接地与电源接地完全分开,形成 双接地系统,两者只在蕞后通过一个 100Ω 的限流电阻连接,避免电源干扰窜入信号端;同时在生物信号采集区做浮地设计,不直接连接设备外壳或市电接地,让信号回路单独于外部接地系统。
医疗场景的干扰源复杂,医院的 MRI 设备、家用的微波炉、设备自身的蓝牙模块,都会产生电磁辐射,干扰生物信号。PCB 需要通过屏蔽设计构建防护屏障,重点做两件事:一是 内部屏蔽,在 PCB 上用 1-2mm 宽的接地铜箔,把生物信号线路围成屏蔽框,铜箔每隔 3mm打一个接地过孔,连接到内层接地层,形成 电磁隔离带,阻断 MCU、蓝牙芯片等内部元件的干扰;二是外部屏蔽,对关键信号元件,在 PCB 上预留屏蔽罩焊接位,选用 0.15mm 厚的铍铜屏蔽罩,罩内涂导电胶,确保屏蔽罩与接地铜箔紧密接触,不漏电磁缝隙。
生物信号本身微弱,在 PCB 线路中传输时,任何损耗都会导致精度下降,比如心电信号经过 50mm 长的普通线路,衰减可能达 20%,蕞终采集到的数据会严重失真。PCB 线路设计要遵循短、直、低损耗原则:首先是短路径布线,将生物传感器与信号放大芯片的距离控制在 15mm 以内,避免线路过长导致衰减,比如某动态血压仪的 PCB,把压力传感器和放大芯片间距从 30mm 缩到 12mm,信号衰减从 18% 降到 5%;其次是低损耗基材选择,生物信号线路要用介损 Df≤0.008 的基材,比普通 FR-4的信号损耗减少一半;同时线路要做阻抗匹配,比如心电线路的阻抗严格控制在 1kΩ±5%,避免阻抗突变导致信号反射。
医疗穿戴设备多在人体运动时使用,人体活动会让PCB弯曲、振动,导致线路电阻变化,进而干扰生物信号,比如柔性 PCB 弯曲时,线路电阻可能从 100Ω 升到 120Ω,让血压检测出现 10mmHg 的误差。PCB 设计要做好 动态适配:一是在弯曲区域采用网格布线,用 0.1mm 细线路织成网状,比单条粗线路的抗弯曲能力强 3 倍,弯曲 1 万次后电阻变化率≤2%;二是将生物信号元件避开弯曲半径小于 8mm 的区域,放在 PCB 的平整段,避免元件振动影响信号采集。
现在医疗穿戴开始向多参数集成发展,PCB 上的信号线路更多,干扰源更复杂。行业正在探索埋嵌式屏蔽、自适应阻抗调节等新技术。只有持续突破抗干扰与精度保障技术,才能跟上医疗穿戴设备的升级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