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光伏项目并网时,必须二选一,这两种模式决定了电量的流向和收益的计算方式。
特性 | “自发自用,余电上网” | “全额上网” |
---|---|---|
定义 | 光伏电力优先供自己使用,用不完的余电再卖给国家电网。 | 光伏发的所有电力全部卖给国家电网。 |
电量流向 | 优先自用 → 剩余上网 | 全部上网 |
收益构成 |
1. 节省的电费:自发自用部分,相当于以用户侧电价节省了电费。 2. 卖电收入:余电上网部分,按当地燃煤**电价出售。 |
卖电收入:全部发电量按光伏**上网电价(或市场交易电价)出售。 |
适合用户 | 用电电价高、用电量大且用电时间与发电高峰匹配的用户(如工商业厂房、商场、医院、学校等)。 | 用电量小、电价低或没有稳定用电负荷的用户(如户用、小型企业等)。 |
**优势 | 节省的电费(例如0.8元/度)通常远高于上网电价(约0.4元/度),自发自用比例越****越高。 | 收益稳定清晰,不依赖于用户自身的用电情况,由电网公司保障性收购。 |
看电价:若你的用电电价(尤其是峰电电价)高于当地燃煤电价,则“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收益更高。
看负荷:若白天用电需求大且稳定,选择“自发自用,余电上网”;若白天经常没人用电,则“全额上网”更省心。
定价依据:按照当地燃煤发电基准价执行。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电力市场化**的推进,此价格可能会上下浮动,具体以当地电网公司执行的政策为准。
结算:电网企业会根据你安装在并网点的双向电表计量到的“上网电量”进行结算。
定价依据:按照当地光伏发电的上网电价(或称“指导价”)执行。此价格由***发改委制定基准,各省份在此基础上确定具体价格。注意:此电价*适用于纳入国家财政补贴目录的项目,新项目逐步趋向平价上网。
结算:电网企业根据你安装在并网点的单向电表计量到的“总发电量”进行结算。
自然人(户用)项目:通常免征增值税和所得税,卖电收入全额结算给用户,流程简单。
非自然人(工商业等)项目:通常被视为电力销售行为,需要开具发票,并可能涉及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具体税负需咨询当地税务部门。
:在投资建设前,必须向当地能源主管部门(如发改委)完成项目备案,明确选择的并网模式。
并网接入:必须向当地电网企业申请并网,由其出具接入方案,并安装符合标准的计量装置。
签订协议:与电网企业签订《购售电合同》和《并网调度协议》,这是售电的法律依据。
申请并网:向电网企业提交并网申请材料。
方案确认:电网企业现场勘查,出具并网接入方案,确认计量点位置和计量方式。
工程建设:选择有资质的施工单位,按照方案进行光伏系统和接入工程建设。
并网验收:工程竣工后,电网企业组织验收,安装计量电表。
签订合同:正式签订《购售电合同》。
并网售电:正式并网发电,开始计量上网电量。
电费结算:电网企业定期(通常是按月或按季度)根据抄表数据,支付售电费用。
假设某工商业企业:
月发电量:10,000度
自发自用比例:70%(即自己消耗7,000度)
企业用电电价:0.85元/度(平均电价)
余电上网电价:0.40元/度(当地燃煤**电价)
月收益计算:
节省电费收入:7,000度 × 0.85元/度 = 5,950元
卖电收入:(10,000 - 7,000)度 × 0.40元/度 = 1,200元
月总收益:5,950元 + 1,200元 = 7,150元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节省的电费是收益的主要来源。
模式变更:如您上一个问题所提及,模式可以变更,但流程复杂,需提前向备案部门和电网企业申请,且可能存在政策限制。
政策地域性:不同省份甚至不同地市的具体细则(如补贴、电价、备案流程)可能存在差异,一切信息必须以项目所在地**出台的政策为准。
市场化交易:未来,分布式光伏可能更多地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如“隔墙售电”),这将提供更多元的售电选择和潜在更高的收益,但目前大规模推广仍面临障碍。
电网消纳限制:在光伏装机密集地区,电网可能因消纳能力不足而限制新增项目并网或出力,投资前需向电网了解情况。
**的模式选择:根据自身用电情况,选择收益**化的模式。
吃透当地政策:密切关注并遵循项目所在地的备案、并网和电价政策。
确保技术合规:与电网企业充分沟通,确保接入工程和计量装置符合标准。
精细的收益测算:在投资前,根据发电量预测、自发自用比例和电价,进行详细的投资回报分析。
希望这份指南对您有帮助。如果您有更具体的情况(例如所在省份、项目类型),建议直接咨询当地电网公司和能源主管部门,以获取准确的信息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