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站网
行业资讯行业新闻

MAL进网许可未通过能否补救?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14

在电信设备市场准入环节,进网许可(即原“电信设备进网许可证”)是产品合法上市销售的“通行证”。若企业申请的MAL(移动通信终端设备进网许可的细分类型)未通过审核,是否还有补救空间?结合我国现行法规与行业实践,企业可通过系统性整改与合规操作实现“破局”。

一、未通过审核的常见原因:从技术到程序的“卡点”

根据《电信设备进网管理办法》及近年行政处罚案例,MAL进网许可未通过的中心原因可分为三类:

技术参数不达标:设备发射频率、功率、带宽等射频指标未通过实验室检测,或电磁兼容性(EMC)、安全防护(如SAR值)不符合国家标准。例如,某企业因设备在5GHz频段发射功率超标0.5dBm被驳回申请。

资料缺失或错误:申请材料中未提供完整的设备技术说明书、测试报告、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或关键信息(如设备型号、生产地址)与实际不符。

企业资质瑕疵:申请主体未建立有效的质量管控体系,或存在未处理的行政处罚记录(如销售无证设备的历史违规行为)。

二、补救路径:分阶段整改与重新申请

1. 快速定位问题根源

企业需在收到《不予许可决定书》后5个工作日内,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在线正事服务平台查询具体驳回原因。例如,若因“发射功率超标”被拒,需核对设备硬件(如功率放大器)与软件(如固件算法)是否符合申报参数。

2. 技术整改: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链条优化”

硬件调整:针对射频参数不达标问题,需更换符合标准的元器件。例如,将发射模块替换为通过SRRC认证的型号,确保功率、频段等指标与申报材料一致。

软件升级:若问题源于软件漏洞(如安全协议版本过低),需升级固件并重新进行兼容性测试。例如,将WiFi模块的加密协议从WPA升级至WPA3,以满足《网络安全法》要求。

文档完善:补充缺失的测试报告(如环境适应性测试、可靠性测试),并确保所有文件加盖企业公章,由法定代表人签字确认。

3. 重新申请:流程优化与效率提升

根据《电信设备进网许可制度改变举措》,企业整改后重新申请时,可享受以下便利:

检测项目核减:若设备属于“进网试用”范畴(如采用新技术的终端),部分非中心指标(如环境适应性)可豁免检测,缩短认证周期。

线上化操作:通过正事服务平台提交整改后的材料,系统自动比对历史数据,减少人工审核时间。例如,企业上传修正后的测试报告后,平台可自动识别参数变化并标注关键修改点。

加急通道:对涉及公共卫生、应急通信等领域的设备,企业可申请“绿色通道”,优先安排检测与审核。

三、预防性措施:构建长效合规体系

为避免重复陷入“未通过-整改-再申请”的循环,企业需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合规管理体系:

研发阶段预审:在产品设计初期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预测试,确保技术参数符合国家标准。例如,在原型机阶段完成射频指标、EMC兼容性等关键测试。

供应链管控:对中心元器件(如芯片、天线)实施供应商准入管理,要求其提供SRRC认证证书或检测报告。例如,要求射频模块供应商提供符合GB/T 32420-2015标准的测试数据。

动态更新机制:关注工信部发布的《电信标准更新目录》,及时调整产品技术方案。例如,若新标准要求降低设备辐射值,需在3个月内完成硬件改版并重新申请许可。

四、法律底线:规避“虚假整改”风险

企业需警惕以下违规行为:

伪造检测报告:若被发现提交虚假材料,将面临“5年内禁止申请进网许可”的处罚,并列入“电信行业失信名单”。

“打擦边球”整改:例如,只通过软件降频临时满足标准,但未修复硬件缺陷,此类行为在抽检中极易暴露,导致更严厉的处罚。

MAL进网许可未通过并非“终局”,而是企业提升合规能力的契机。通过系统性整改、流程优化与长效机制建设,企业不仅能实现“补救”,更可构建适应监管要求的竞争优势。在“放管服”改变背景下,我国电信设备准入制度正从“严进宽管”向“宽进严管”转型,企业唯有以合规为基石,方能在市场中行稳致远。



标签: 除甲醛 除甲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