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站网
行业资讯行业新闻

新型储能市场技术发展行情——AsiaPVES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13


新型储能市场:能源转型下的增长蓝海


新型储能作为平衡新能源波动性、保障电力系统稳定的核、心支撑,正从产业配角升级为能源变革的关键引擎。


在全球能源结构向绿色化、智能化加速转型的浪潮中,新型储能作为平衡新能源波动性、保障电力系统稳定的核、心支撑,正从产业配角升级为能源变革的关键引擎。政策驱动、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的三重共振,推动这一赛道迈入规模化发展的黄金周期,展现出兼具广度与深度的发展前景。


光伏储能


政策锚定方向,全球市场多点爆发


能源安全与 “双碳” 目标的双重诉求,促使各国密集出台政策为新型储能产业保驾护航,全球市场呈现 “传统巨头指引、新兴力量崛起” 的格局。

中国作为全球储能产业的核、心阵地,政策体系持续完善。2025 年出台的《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 2027 年实现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的目标,为产业发展划定清晰路径。产业数据印证了政策效能:2024 年我国储能型锂电池产量达 260GWh,累计建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 73.76GW/168GWh,较 “十三五” 末增长 20 倍,连续三年稳居全球新增装机率先位。未来随着容量补偿机制、电力现货交易等市场机制的完善,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拓宽。
欧美市场需求持续释放,构成全球增长的重要支柱。美国截至 2024 年底公示的拟建大规模储能项目达 457 个,总规模近 61GW,其中 205 个项目计划 2025 年投运,2024 年新增装机已达 11.46GW/31.23GWh,同比增幅超 50%。欧洲市场虽经历短期调整,但在利率优惠、税务减免等政策刺激下,2025 年装机量预计回升至 28.7GWh,同比增长 28%,大型储能与工商业储能成为主要增长动力。
新兴市场的崛起更添增长韧性。中东凭借 “2030 愿景计划” 等政策推动,有望成为全球第四大储能装机区域,其薄弱的电网基建恰好为储能提供了广阔应用空间。非洲、东南亚地区则依托丰富的光照资源和较低的清洁能源渗透率,随着储能成本下降,2025 年需求将明显提升,成为全球市场的新增长极。



大型储能


技术多元突破,重构产业竞争格局


技术创新是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当前正呈现 “主流技术迭代、前沿技术突破、技术融合加速” 的多元发展态势。

锂离子电池仍占据主导地位,但大容量化升级趋势明显。2024 年头部企业已纷纷推出 500Ah + 电芯产品,随着技术成熟,2025 年将有更多大容量产品面世,明显提升储能系统集成效率,为发电侧、电网侧大储项目提供更优解决方案。与此同时,钠离子电池凭借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安全性高的优势,成为重要补充力量,2025 年产量预计达 6.49GWh,其中聚阴离子型产品有望突破 3GWh。
前沿技术的突破为产业注入长期想象空间。全固态电池以其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的特点,成为下一代储能技术的重点方向,目前华菱集团、巨电新能源等多个示范项目已签约开工,尽管仍需攻克固 - 固界面等技术瓶颈,但商业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也稳步发展,2024 年在我国的应用占比分别较上年提升 0.6% 和 0.5%,中长时储能项目占比增加,技术路线多元化格局进一步巩固。
技术融合成为新的创新方向。人工智能与储能的双向赋能尤为值得关注:一方面,AI 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带来巨量电力需求,马斯克曾预测 2025 年 AI 产业将从 “缺芯” 转向 “缺电”,直接拉动光伏与储能需求提升;另一方面,AI 技术在电池材料设计、性能预测、安全预警等领域的应用,可明显提升储能系统效率与寿命。这种 “储能支撑 AI、AI 优化储能” 的良性循环,正在创造新的产业价值。



新能源


机遇风险并存,全球化布局谋发展


新型储能市场的高速增长背后,机遇与挑战并存,全球化布局与重要能力建设成为破局关键。

从机遇来看,多重需求叠加催生万亿级市场空间。根据《新型储能技术发展路线图 (2025-2035 年)》预测,我国新型储能装机容量将在 2027 年突破 1.8 亿千瓦,2030 年超 2.4 亿千瓦,2035 年达到 3 亿千瓦以上。全球范围内,无论是传统市场的存量升级还是新兴市场的增量需求,都为具备成本优势与产业链配套能力的企业提供了广阔舞台。大储市场的加速增长尤为突出,中美欧及中东地区均有大规模项目落地,成为行业重要的增长引擎。
从挑战来看,国际贸易壁垒与技术瓶颈构成主要制约。2025 年美国对中国储能锂电池关税已升至 114.9%,新版《与依赖外国对手电池脱钩法》进一步限制采购渠道,欧盟、英国也通过碳足迹、关键原材料等新规提高准入门槛。技术层面,固态电池的界面问题、长时储能的成本控制等仍需持续攻关。
应对挑战的核、心在于构建核、心竞争力与全球化协同能力。企业需集中资源攻关高中端产品,强化全固态电池等颠覆性技术布局,夯实高中端供给能力。在国际化布局上,应建立动态评估机制,针对不同市场采取产品出口、合资共建等差异化策略,依托产业链协同出海构建稳定供应链,在规避风险的同时抢占市场份额。
展望未来,随着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技术创新的持续突破以及全球能源转型的深入推进,新型储能将彻底摆脱 “新能源附属品” 的定位,成为能源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尽管面临贸易保护、技术攻坚等挑战,但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与明确的发展路径支撑下,新型储能市场必将迎来持续的高速增长,为全球能源变革提供坚实支撑。


标签: 除甲醛 除甲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