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发电的历史是一段将科学发现逐步转化为实用技术的精彩旅程。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近两个世纪以前,其是光电效应的发现。
我们可以将其历史分为几个关键阶段:
光电效应的发现 (1839年)
人物: 法国物理学家 亚历山大·埃德蒙·贝克勒尔 (Alexandre-Edmond Becquerel),时年19岁。
发现: 他在实验室中将两块金属电极浸入导电液中,当用光照射其中一块电极时,发现了电压和电流的产生。这被称为“贝克勒尔效应”,是人类观察到光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现象。虽然当时他无法解释其原理,但这标志着光伏效应的诞生。
理论的阐释 (1905年)
人物: 伟大的物理学家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贡献: 他发表了关于光电效应的论文,创造性地提出了“光量子”(光子)的概念,并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的机理:光子将其能量传递给电子,使电子克服束缚并逸出,从而形成电流。
荣誉: 正是因为这项工作(而非相对论),爱因斯坦获得了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为光伏发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块实用的硅基太阳能电池诞生 (1954年)
机构: 美国 贝尔实验室 (Bell Labs) 的三位科学家:达里尔·恰宾 (Daryl Chapin)、卡尔文·富勒 (Calvin Fuller) 和 杰拉尔德·皮尔逊 (Gerald Pearson)。
突破: 他们在研究半导体时,意外发现给硅掺杂特定杂质(形成PN结)后,其对光非常敏感。他们成功研制出世界上块转换效率约为6% 的实用单晶硅太阳能电池。这个效率远高于之前的任何太阳能转换装置,被视为现代光伏技术的开端。
应用: 初的应用非常“接地气”——为电话线路上的放大器供电。
尽管诞生了,但早期的太阳能电池成本极其高昂(每瓦特数百美元),无法在民用领域推广。
其个重要舞台是太空。1958年,美国“先锋1号”人造卫星使用了太阳能电池作为辅助电源,并成功运行了多年。自此,太阳能电池成为绝大多数航天器的标准配置,这证明了其可靠性和在特殊环境下的巨大价值。太空需求也在初期支撑了光伏产业的研发和生产。
石油危机 (1973年): 这场危机让全世界,尤其是欧美国家,意识到了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和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各国开始大力寻找替代能源,太阳能技术的研究重新获得重视。
成本与技术: 期间,研究人员不断探索新的材料(如多晶硅、非晶硅)和工艺,旨在降低成本。虽然地面应用开始出现(如航标灯、偏远无电地区供电),但成本依然是制约其大规模发展的主要瓶颈。
政策驱动: 21世纪初,特别是德国通过 《可再生能源法》(EEG) 推出了的“上网电价补贴(FIT)”政策,极大地刺激了光伏市场的需求,拉动了全球光伏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中国的崛起。
技术进步与成本暴跌: 大规模生产带来了规模效应和技术迭代(PERC、TOPCon、HJT等新电池技术),光伏组件的制造成本下降了超过90%。太阳能电力在许多地区已经成为成本的发电方式之一。
中国角色: 中国自2010年左右开始,逐渐成为全球的光伏制造国、应用市场和出口国,对全球光伏产业的降本增效和普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光伏发电的历史起源可以概括为:
1839年: 发现(贝克勒尔效应)
1905年: 解释(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
1954年: 诞生(贝尔实验室研制出实用硅电池)
1958年: 重大应用(航天领域)
21世纪: 爆发与普及(政策驱动+中国制造+成本下降)
从实验室的偶然发现,到支撑人类探索太空,再到如今全球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之一,光伏发电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科技创新史。
淼可森光伏电站运维管理公司,拥有承装(修、试)四级资质、安全生产许可证、建筑资质、光伏运维ISO认证等,集光伏电站勘测、设计、施工、运维于一体,一站式为您解决后顾之忧。more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