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现代化移动办公或居家办公场景中,用户通常会使用到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但是用户也常面临多设备同时充电、线缆缠绕、接口兼容性差、接口不够用等痛点。深圳昌鸿鑫电子有限公司从成立之初就投身在无线充方案领域进行研发和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模式,公司拥有自己的研发团队、SMT自动化车间、DIP组装生产车间,可以为客户提供从产品研发到成品出货一站式服务,公司也凭借其拥有多年的经验和扎实的技术和多设备协同无线充电技术,通过在主板上实施硬件创新、软件算法优化与场景化设计,为现代化移动办公设备提供了高效、安全、便携的一体化无线充电解决方案,重新定义了传统办公场景的多设备同时充电困难的体验。
1、硬件创新:多线圈矩阵与动态功率分配技术
昌鸿鑫电子突破传统无线充电“一对一”模式,采用定制化多线圈矩阵布局,在300mm×200mm的充电区域内集成12-16组微型线圈,支持3-5台设备同时充电。例如,其桌面式无线充产品可同时为手机(15W)、耳机(5W)、手表(3W)供电,覆盖iPhone、华为、小米等主流品牌设备。
动态功率分配算法是该方案的主要优势。通过实时监测设备剩余电量、充电协议和类型,系统自动调整功率输出优先级。例如,当手机与耳机同时充电时,算法优先为手机分配15W快充功率,耳机则以5W低功率补充电量;手机充满后,冗余功率自动分配给耳机,整体充电效率较传统“功率均分”方案提升30%以上。这一设计解决了多设备充电时功率分配不均导致的效率低下问题。
2、场景化设计:从桌面到移动的全场景覆盖
昌鸿鑫电子针对移动办公场景推出多款便携产品,满足不同使用需求:
桌面折叠款:采用可折叠设计,展开后尺寸为250mm×180mm,折叠后厚度约15mm,支持USB-C与Type-A双接口供电。用户可将手机横放于支架观看视频,同时为耳机与手表充电,桌面线缆数量减少80%。
便携磁吸款:重量120g,尺寸与手机相当,内置5000mAh电池,支持MagSafe磁吸定位。出差时,用户可将手机、耳机、手环吸附于充电板,无需外接电源即可应急充电,解决户外续航焦虑。
嵌入式方案:与智能家居企业合作,将无线充模块嵌入床头柜、书桌等家具中。例如,智能床头柜可识别设备类型并自动触发场景指令——设备充满电后关闭卧室灯光,启动睡眠模式,实现“充电+家居控制”的联动。
3、安全与兼容性:全协议支持与多重防护
昌鸿鑫电子的方案集成Qi 2.0、MagSafe、SCP、VOOC等12种主流无线充电协议,覆盖苹果、华为、小米等品牌设备。例如,当用户放置AirPods时,系统自动切换至苹果耳机专属协议;放置华为手环时,则匹配华为低功耗协议,避免因协议不兼容导致的充电失败或设备损伤。
安全防护方面,方案配备8重防护机制:
异物检测:通过智能识别模块区分金属异物(如钥匙、硬币)与可充电设备,误入时立即停止供电并发出灯光提示;
过温控制:当充电温度超过45℃时,自动降低功率并启动散热风扇;
过压/过流保护:确保充电过程电压、电流稳定,避免设备损伤。
4、商业落地:从个人消费到企业服务的双向突破
昌鸿鑫电子的方案已实现规模化应用:
个人消费领域:三款成品产品上线电商平台后累计销量突破50万台,用户好评率达96%。用户评价称:“出差带一个便携款,手机、耳机、手环都能充,再也不用背一堆充电器。”
企业服务领域:与多家消费电子品牌合作,为其提供配套无线充配件;与智能家居企业联合开发“家具+充电”场景化产品,如智能书桌、梳妆台等;在咖啡馆、酒店等商用场景中,方案支持商家自定义充电时长,通过后台管理系统实时监控设备使用状态与功率消耗。例如,某连锁咖啡馆在餐桌嵌入该方案后,顾客可同时为手机、平板充电,无需借用共享充电宝,提升了消费体验。
5、行业价值:推动无线充电从“单一功能”到“协同生态”
昌鸿鑫电子的方案不只解决了用户痛点,更从行业层面推动技术升级:
降低使用门槛:通过“一设备多适配”减少用户采购成本,老人、儿童也能轻松使用;
标准化技术参考:将分区线圈布局、智能功率分配算法等关键技术形成企业标准,并联合行业协会推动技术规范制定,助力行业摆脱“碎片化创新”困境。
6、未来展望:全场景无感充电与物联网协同
昌鸿鑫电子正研发两项新技术:
远距离无线充电:通过毫米波技术将充电距离提升至50mm,实现家具类产品(如智能冰箱、浴室镜)的无线供电;
物联网设备协同供电:为智能家居中的传感器、智能门锁等低功耗设备提供实时续航联动,构建“一机多充”的智能生态。
多设备协同无线充方案技术的出现,将打破原有的充电出现多线缆缠绕、接口兼容性差、接口不够用等痛点,深圳昌鸿鑫电子拥有的多设备协同无线充方案技术不只是重构了设备方便快捷的充电体验,也为用户节约了大量购买充电器的成本和桌面更加整洁的视觉体验感,更体现了无线充电技术在移动办公场景中发挥着巨大潜力。随着无线充技术升级迭代,未来办公场景或日常生活中95%的智能电子设备将彻底告别线缆充电的束缚,进入“无感充电”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