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出门总担心没电,现在逛个公园、买个东西的工夫就能把电充上,太方便了。”9月17日,在金川区天泰苑市民公园停车场,刚给新能源汽车充完电的市民王凯对记者说。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金川区紧扣国家“双碳”战略部署,聚焦新能源车主充电难题,以“覆盖广、布局优、安全稳”为目标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建成充电端口811个(含快充186个、慢充625个),从公共区域到居民小区、从机关单位到生活圈,多维度织密充电网络,不仅**了车主的“续航焦虑”,更让绿色出行成为城市生活的新风尚。
公共区域快充优先解“燃眉急”
充电难”,公共区域是关键发力点。金川区坚持“基础设施跟着需求走”,依托城市更新补短板PPP项目、天泰苑市民公园城北停车场建设项目等重点工程,将充电设施与停车场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用,避免后期改造带来的资源浪费。
截至目前,已新建14个城市公共停车场,配套安装充电端口270个(快充178个、慢充92个),全部实现“即插即充”。
这些充电桩精细布局在公园、商圈、服务中心、交通枢纽等出行高频区域,形成“15分钟充电圈”,让车主“出门就能充、临时补能不耽误”。
新能源车主在位于金川区昌丰里社区附近的新能源充电桩充电。
“布局前我们联合社区、物业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出行调研,摸查人流、车流高峰时段和密集区域,就是为了让充电桩建在需要的地方。”金川区住建局住保股工作人员吴子钰介绍,针对**反映集中的“充电慢、等时长”问题,公共区域充电桩特意提高快充占比,“目前投用的快充桩功率普遍在60千瓦以上,能充到60%以上电量,基本能解决车主临时补能的‘燃眉之急’。”
为保障充电桩“随用随好”,负责运营的金昌路建工程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还搭建了智能运维平台,通过后台实时监测充电桩运行状态、充电量、故障预警等数据。
“一旦系统监测到设备故障,会自动向运维人员发送定位和故障信息,维修人员1小时内就能到达现场处理,平均修复时间不超过2小时。”该公司商务运维部工作人员杨建涛打开后台的运维APP向记者展示,目前充电桩整体完好率保持在98%以上,未出现长时间停运情况。
小区充电“双路径推进”实现“下楼即充”
老旧小区新修建的充电桩
居民小区是充电需求**集中的场景,也是建设难点——部分老旧小区电力容量不足、新建小区车位产权复杂、业主意见难统一等问题,曾制约着小区充电桩建设。针对这些问题,金川区创新采取“双路径”推进策略,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充”。
一方面推行“统建统服”模式,由**牵头协调电力、物业等部门,引入具备安全运营资质的第三方企业入驻小区,统一负责充电桩的勘察设计、电力增容、设备安装及后期维护,业主只需扫码充电,无需承担建设和运维成本。目前已在金川区恒昌国际、金域名都等12个小区建成慢充端口361个,覆盖住户约1500户,基本满足小区业主夜间充电需求,真正实现“下楼即充、随到随用”。
另一方面,借助老旧小区改造契机,将充电基础设施纳入改造“必选项”清单,在升级管网、道路、绿化的同时,同步规划建设供配电设施和充电桩安装点位。目前已在金川区宝晶里、金水里等8个老旧小区完成充电设施建设,31个端口投入使用(含快充8个、慢充23个),可满足小区内60%以上新能源车主需求。另有63个端口进入调试阶段,预计10月底前全部投用,届时将进一步提升老旧小区充电服务能力。
“老旧小区改造本就是为了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把充电桩建设加进去,相当于一举两得——既完善了小区配套功能,又解决了居民的实际难题。”吴子钰表示,为打消居民对充电安全的顾虑,小区充电桩还全部配备了过载保护、短路保护、漏电保护装置,运维团队每月会定期上门检查设备安全,让居民充电更放心。
机关单位“示范共享”延伸充电服务链
除了公共区域和小区,金川区还开展电动汽车“满电回家”行动,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发挥“示范”作用,挖潜内部停车场闲置资源,优先为干部职工和办事**提供充电服务。
截至目前,已在市、区大院、区服务中心、区医院等23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安装充电桩86个,其中15个单位的充电桩已向社会车辆开放,进一步补充了公共充电资源。“我们号召各单位利用闲置车位安装充电桩,不仅能解决干部职工下班后的充电压力,更重要的是为社会层面的充电桩共享作示范。”吴子钰解释,机关单位的停车场白天使用率较高,晚上和***则相对闲置,开放充电桩既能提高资源利用率,也能引导商场、酒店、小区等更多场所加入“共享充电”行列。
据了解,金川区并未止步于现有成果,后续将继续围绕“补短板、优布局、提服务”目标,结合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长趋势,计划年内新增充电端口200个以上,重点向乡镇区域和偏远社区延伸,逐步实现“城乡充电全覆盖”。
联系人:
联系手机:
联系电话:
经营模式:
所在地区:
主营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