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关税导致订单流失
美国对华加征的混合关税(如建筑五金类商品税率达345%)使出口成本激增,部分美国客户因无法承担成本而取消订单或转向东南亚市场。因订单锐减被迫停产裁员,员工收入锐减并出现离职潮。
2. 供应链中断与产能过剩
珠三角地区依赖外贸的五金企业面临库存积压和产能闲置问题。部分企业被迫缩减生产线,甚至关闭美国市场业务。
1. 转口贸易规避壁垒
企业通过东南亚转口(如马来西亚巴生港换柜、贴标)将产品伪装为“东南亚制造”,规避美国反倾销税。
- 风险提示:美国海关自2025年6月起严查转口货物真实性,需确保原产地证(CO证)合法。
2. 技术研发与自动化升级
广东五金企业借助税收优惠政策(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出口退税加速)提升竞争力。
3. 市场多元化与内销转型
- 拓展新兴市场:企业转向欧洲、东南亚、日韩等市场。
- 出口转内销:调整产品设计(如鞋码适配国内脚型),利用电商平台(如京东“出口转内销”专区)开拓国内市场,但面临价格竞争与运营体系转型挑战。
1. 税惠赋能研发与生产
广东税务部门通过“政策找人”机制,精确推送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出口退税等政策。
2. 区域供应链重构
部分企业通过海外建厂(如泰国、墨西哥)分散风险,但成功率只30%左右。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如品质、成本控制)仍吸引订单回流,如欧洲品牌因越南成本高、质量不稳定而重返中国代工。
1. 成本压力与利润压缩
原材料涨价、人力成本上升叠加关税成本,挤压企业利润空间。部分中小企业因无法承担而倒闭,行业集中度可能提升。
2. 全球供应链区域化
中美贸易脱钩推动供应链向区域化(北美、欧盟、中国、东南亚)重构。广东企业需适应“短链化”趋势,加强本土化配套能力。
3. 技术壁垒与绿色转型
欧美市场对低碳、高附加值产品的需求倒逼企业升级工艺。例如,广东名瑞集团将传统潮绣工艺融入现代设计,通过数字化生产打开高级市场。
总结
关税战对广东五金加工制造业既是危机也是契机。短期内,企业需通过转口贸易、市场多元化和政策红利缓解压力;长期来看,技术升级、品牌建设和供应链韧性将成为生存关键。尽管部分订单流向东南亚,但中国制造的品质与综合成本优势仍难以替代,行业有望在阵痛中完成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