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解水制氢领域,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槽凭借其响应速度快、负荷调节灵活、能量效率高以及可与波动性可再生能源高度耦合的特性,已成为绿氢制备的主流技术路线之一。其组件——质子交换膜——的性能直接决定了系统的制氢效率、动态响应能力、运行寿命及整体成本,是影响PEM电解技术商业化推广的关键材料。
然而,质子交换膜的研发与生产存在极高的技术壁垒,被行业视为材料科学领域“珠峰”级别的挑战。它需同时具备高质子电导率、优异机械强度、良好气体阻隔性、长期化学与电化学稳定性以及较低溶胀率,技术复杂度极高。目前全球PEM供应市场呈现高度垄断格局,少数国外企业(如科慕的Nafion™系列、戈尔的选择性渗透膜等)凭借数十年技术积累,占据了绝大多数市场份额,尤其在超薄、、长寿命的膜产品领域具有明显优势。
我国在PEM领域已取得积极进展,部分企业实现了增强型复合膜的自主量产,并在单电池测试中表现出良好性能。但行业仍面临多项瓶颈,包括在膜电极(MEA)集成工艺、低铂/铂载催化剂、膜寿命加速测试与实际工况验证等方面,与国际水平存在代际差距。特别是在大功率电解槽和多堆集成系统中,质子膜的抗反极能力、杂质耐受性和长期衰减速率等关键指标仍需进一步提升。
根据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氢能产业规模有望达到2.5万亿美元。作为制氢与燃料电池中的功能材料,质子交换膜的市场需求将迎来指数级增长。我国政策层面也已明确将其列为重点支持方向:全氟质子膜和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被纳入2021年《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武汉、淄博、上海等地正在打造百亿级氢能材料与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推动从质子膜、碳纸到电堆的国产化替代。
未来十年,将是氢能“芯片”——质子交换膜实现技术突围和供应链自主的关键窗口期。一方面,新一代高温低湿膜、有序化膜、铂耦合膜等新材料体系正在走出实验室;另一方面,下游电解槽与车用燃料电池规模扩张倒逼膜成本下降和产能提升。预计在政策支持、资本投入和市场应用的三重驱动下,质子交换膜将逐步形成万亿规模市场,成为中国氢能战略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这场全球性的氢能变革中,谁掌握了材料技术,谁就掌握了能源转型的主动权。从关键材料突破到产业链整体安全,中国氢能产业正在以质子交换膜的自主化为支点,努力撬动全球绿色能源格局的重构,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