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功能是在电场作用下高效传导质子(H⁺),通常要求质子传导率达到0.01 S/cm以上,且需在一定湿度下保持传导能力(全氟磺酸膜需湿度辅助,部分新型膜可在低湿度下工作)。
需耐受燃料电池运行中产生的强氧化环境(如双氧水、自由基)和酸碱腐蚀,长期使用(数千小时)后性能衰减率低,尤其全氟类膜化学稳定性突出。
需有效阻止氢气(阳极)和氧气(阴极)交叉渗透,避免气体混合导致效率下降或安全风险,膜的致密结构是关键(如全氟磺酸树脂的结晶区与无定形区协同作用)。质子传导依赖水分子形成“质子通道”,但含水率过高可能导致膜溶胀变形,过低则传导率下降,因此需在湿度敏感性与稳定性间平衡(部分改性膜可降低湿度依赖)。
需具备一定的拉伸强度和耐疲劳性,以承受组装压力和长期运行中的干湿循环、温度循环(通常工作温度范围为60-100℃,高温PEM膜可拓展至120-180℃,适配更高效系统)。
主流材料为全氟磺酸膜(如杜邦Nafion),兼具高传导性和稳定性,但成本高、高温下易脱水;新型替代材料包括部分氟化膜、非氟聚合物膜(如芳香族聚合物)、复合膜(添加无机纳米粒子增强稳定性)等,侧重降低成本或提升高温低湿性能。
膜厚度逐渐减小(从数十微米向几微米发展),可降低质子传导阻力、减少材料用量,但需平衡机械强度和气体阻隔性,对制备工艺要求极高。
需与电极催化剂层(如Pt/C)形成良好界面接触,避免界面电阻过大,部分膜通过表面改性(如引入官能团)增强与催化剂的结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