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消费市场持续扩容,物流网络覆盖的广度与深度成为关键议题。近日,记者走访多地农村地区发现,主流物流企业已将配送范围延伸至行政村,但“能否送到指定地点”仍因区域、货品类型及服务模式差异呈现不同图景。
覆盖提升:村级服务点成标配,偏远地区“送货上门”渐成趋势
过去,农村物流常因地址模糊、分布分散导致配送梗阻。如今,这一局面正逐步改善。据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建制村快递服务通达率已超95%,超80%的行政村设有快递综合服务站或智能快递柜。这些站点不仅承担收发件功能,更成为物流网络向自然村延伸的“中转枢纽”。
在中部某农业大县,物流企业通过“邮快合作”“交邮融合”模式,整合邮政、客运班车资源,将包裹每日定时运送至村级服务点。村民王女士表示:“现在网购大件家电也能直接送到村口小卖部,比以前去镇上自提方便多了。”
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地区开始试点“精确投递”。在浙江山区,物流企业联合村委会建立“地址数据库”,将自然村门牌号、地标建筑等信息录入系统,配合无人机或小型配送车,实现“门牌号级”精确送达。当地村民李大叔感慨:“以前寄送农产品总担心地址写不清,现在连我家果园的篱笆门都能定位到!”
挑战犹存:成本、地形与需求差异制约服务升级
尽管覆盖范围扩大,但农村物流“指定地点配送”仍面临多重考验。首当其冲的是成本问题。某物流企业负责人算了一笔账:城市配送单票成本约1-2元,而农村地区因订单密度低、运输距离远,成本可能翻倍。“若强制要求送货上门,每单需额外收取3-5元,但农民对价格敏感,服务升级与成本控制难以平衡。”
地形复杂也是硬约束。在西南喀斯特地貌区,村寨散落于山谷之间,部分路段只容摩托车通行。当地物流员老张坦言:“遇到雨季塌方,只能徒步背货进村,指定地点配送常因不可抗力延迟。”
此外,农村消费习惯差异影响服务模式选择。调研显示,60岁以上老人更倾向村口自提,而年轻群体对“送货到田头”“预约时段配送”需求强烈。如何兼顾不同群体需求,成为物流企业优化服务的难点。
未来路径:技术赋能与政策扶持双轮驱动
解开农村物流“指定地点配送”难题,需多方协同发力。技术层面,物联网定位、AI路径规划等工具正被试点应用。例如,某企业通过分析历史订单数据,动态优化农村配送路线,使单趟运输效率提升30%。
政策层面,多地相关部门出台补贴政策,对村级服务点建设、冷链物流下乡等给予资金支持。专业人员建议,可探索“共配模式”,由相关部门搭建公共物流平台,整合多家企业运力,降低空载率与运营成本。
“农村物流不是简单的‘城市复制’,而需因地制宜创新。”中国物流学会研究员指出,“随着数字乡村建设推进,未来‘手机下单、田头收货’的场景有望成为现实,但这一过程需要耐心与智慧。”
联系人:
联系手机:
联系电话:
经营模式:
所在地区:
主营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