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审查加码,高耗能项目面临双重门槛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7-31
根据规定,年综合能耗1万吨标煤(或煤炭消费1万吨)及以上的项目需接受省级审查,而年耗能超过50万吨标煤的“超级项目”则须由国家发改委直接审查。新规明确禁止高耗能项目审查权下放至县级,并对节能降碳滞后地区实施审查申请冻结。
制度进化:从单维度到双维管控
此次政策修订标志着审查机制的本质性变革。传统节能审查关注能源利用效率,而新规则同步评估碳排放水平、降碳措施有效性及煤炭消费控制。
这种“综合审查”模式要求企业在项目规划阶段就统筹考虑能耗与碳排放因素。例如,设备选型不再以成本为优先,而需计算“能耗+碳”的总账,倒逼低碳技术应用。
据测算,“十四五”期间该政策每年可减少不合理能耗1400万吨标煤,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3000万吨。
监管闭环:权限上收与责任压实
新规通过分级审查机制构建了严密的监管网络。年耗能1万吨标煤的门槛——相当于约1.4万户家庭全年用电量——将自动筛选出重点管控对象。
审查结果成为项目开工、验收及运营的强制依据,未通过者禁止投产。地方投资项目需在报可行性研究报告前取得审查意见,企业项目则须在开工前完成审批,将责任直接压实到项目主体。
事中事后监管同步强化,地方部门需重点监督项目是否按审查意见实施,杜绝“审批过关、落地走样”。
产业转型:源头卡住高碳路径
政策对高耗能行业产生直接约束。中国国际工程咨询专业人士指出,新规迫使企业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将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纳入主要考量。
钢铁、水泥等行业面临更严格约束。未来监管可能进一步细化,包括动态调整审查权限、强化国家层面对重大项目的审查,以及收紧碳排放评价标准。
该政策通过能源要素定向流动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审查“指挥棒”将促使能源要素向高效低碳产业聚集,从源头遏制高碳发展路径。
新规标志着“双碳”制度拼图的关键完善,为投资建设领域划出清晰“合规红线”。项目审批的“双碳”生死关已然形成,低碳能力成为项目诞生的必备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