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特丹港正在进行的液氨和液氢双燃料加注站试点项目,标志着港口向近零碳排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一加注站为氨燃料动力集装箱船提供服务,使得这些船只的续航能力达到18,000海里,相比传统燃料船,氨燃料船的NOx排放量减少了89%。这一进展不仅改善了航运业的环保性能,也为全球港口实现碳减排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采用氨燃料,船舶的运行成本和环境影响都得到了明显降低,为未来航运领域的低碳转型提供了可靠的技术路线。
绿氨的制备与风电波动制氢技术的结合,是该项目的一大亮点。风电发电的波动性较大,但该系统能够承受±35%的波动范围,确保氢气的稳定供应。在这个过程中,单吨氨的能耗降至9.8MWh,相较于传统方法,能源消耗得到大幅优化,推动了氢能和氨能的绿色转型。这一突破有助于实现氨的低碳生产,并为后续大规模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能够在更多港口和航运公司中得到推广。
新加坡港的氨裂解供氢系统也经过验证,该系统的响应时间控制在90秒以内,具备快速启停和适应不同负荷需求的能力。这一系统的实现使得港口能够快速高效地提供氢气,进一步提升了港口的能源供应弹性和可靠性。此外,与LNG相比,氨燃料的成本降低了23%,这使得氨燃料成为了一个更具竞争力的能源选项,进一步推动了低碳能源的应用。
在日本,川崎重工对船舶发动机进行改造,以适应氨燃料的使用。当氨能占比达到70%时,发动机的热效率仍然维持在48%,表现出较高的能源转化效率。同时,氨燃料的使用使得船舶排放中的硫化物完全消除,进一步减少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这一成果证明了氨燃料在实际航运应用中的可行性和高效性,且能够满足环保法规的严格要求。
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展示了氢能和氨燃料双轨系统在港口和航运领域的巨大潜力。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应用的推广,未来港口将能够实现几乎零碳排放的目标,不仅有效缓解了气候变化问题,还为全球绿色能源转型贡献了力量。这一系统不仅有助于减少航运业的碳足迹,也为其他行业提供了借鉴,推动了全球能源结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