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安装本身是国家支持的新能源项目,但在推广过程中,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信息差、合同陷阱、虚假宣传等手段实施诈骗,导致部分民众认为“光伏安装是骗局”。以下是主要原因及典型案例分析:
“光伏贷”骗局
手法:以“安装”为诱饵,诱导农户以个人名义申请,实际由企业控制资金。
风险:企业使用劣质设备,发电收益不足覆盖,农户被迫承担还款责任。
案例:乐平市村民在不知情下背负8万元,发电收益甚至无法覆盖月供。
屋顶租赁变(套路贷)
手法:承诺支付屋顶租金,实则让农户签署合同,企业卷款跑路。
风险:合同条款模糊,农户需承担设备损坏、逾期的法律责任。
以次充好与虚假宣传
手法:低价使用劣质组件(如废旧光伏板),夸大发电量(如宣称日均发电24度,实际不足一半)。
后果:设备寿命短、维修费用高,商家以“光照不足”等借口推责。
与代理骗局
手法:要求农户缴纳代理费,承诺发展下线获取高额返利,实为庞氏骗局。
案例:部分企业以“加盟代理”名义骗取保证金,随后失联。
合同文字游戏
手法:合同中隐藏陷阱条款,如“设备损坏由农户赔偿”“发电收益归公司所有”。
风险:农户可能需为天灾或设备故障支付高额赔偿金。
信息不对称
农村地区对光伏技术、政策了解有限,易被“”“收益”话术误导。
监管漏洞
部分企业资质不全,银行对“光伏贷”审核不严,导致流向空壳公司。
政策被滥用
国家补贴政策成为骗局幌子,例如虚构项目骗取补贴或。
低成本违法
骗局成本低、收益高。例如,安徽某案中,骗子用废旧材料骗取800余万元。
浙江衢州“光伏贷”案
企业以“安装”吸引农户,诱导其8万元,后携款跑路,农户被迫还款。
安徽颍上合同诈骗案
朱某军注册空壳公司,以虚假承包合同骗取施工方材料款,涉案金额800余万元。
山东栖霞并网骗局
周某某明知当地无法并网,仍骗取40余名农户钱财,用于和消费。
选择正规企业
核查企业资质(如是否具备《电力业务许可证》)、行业口碑及过往案例。
审慎签订合同
逐条审核条款,明确设备质量、收益分配、违约责任等内容,避免代签或电子合同盲签。
警惕“”陷阱
任何要求提供身份证、房产证或签署协议的行为均需高度警惕。
独自核实信息
通过电网公司、当地能源部门确认项目真实性,避免轻信口头承诺。
拒绝高回报诱惑
若宣传年收益超过1.5万元/10kW(行业合理水平),大概率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