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国际规则与标准:2001 年 “9・11” **袭击事件后,国际海事组织(IMO)通过《国际船舶和港口设施保安规则》(ISPS 规则) ,并于 2004 年 7 月 1 日正式生效。该规则对港口设施的安全性提出严格要求,各国港口需投入资金用于配备保安设施、培训人员等,导致经营和管理成本上升。为了满足这些国际规则要求,我国自 2006 年 6 月 1 日起,大陆港口开始收取港口设施保安费,深圳口岸也是在此框架下执行。虽然此前出于口岸营商环境等因素考虑暂停收费,但从长期合规角度,恢复收费是遵循国际规则的必然选择。
提升港口安保设施水平: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港口货物吞吐量不断增加,安全风险也随之上升。港口设施保安费主要用于保安设施及其辅助设施(设备)的建设(配备)、维护、管理;保安监控及信息系统的建设、维护、管理等。暂停收费期间,深圳港口企业在安保投入上承受较大压力。恢复收费后,港口企业能够有稳定资金来源,进一步提升港口安保设施水平,确保进出口货物安全通行。例如,可更新先进的监控设备,对港口货物存储、装卸区域进行 24 小时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
保障港口运营可持续性:港口运营需要持续的资金支持,保安费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暂停收费期间,深圳港口企业承担了额外经营管理压力,让利于社会。恢复合理收费有助于港口企业维持正常运营,承担安保责任,保障港口运营的可持续性。稳定的资金流可用于保安人员的培训、装备更新,提升保安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从长远看有利于港口和整个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
加强政策学习与宣贯:报关行应组织员工深入学习保安费政策调整内容,包括收费标准(每 20 尺重箱 8 元,每 40 尺重箱 12 元)、收费对象、计费方式等。及时关注各码头发布的通知,了解具体执行细节。将政策变化及时传达给客户,提醒客户在安排进出口货物时,及时了解新增的成本变化,并做出相应财务安排。可通过邮件、客户群、公众号等渠道发布政策解读文章和通知,确保客户第一时间获取信息。
优化费用核算与报价体系:在为客户提供报关服务报价时,将保安费纳入成本核算,向客户清晰说明费用构成。与客户沟通时,解释保安费的用途和必要性,争取客户理解。定期对费用核算和报价体系进行审查和调整,确保适应政策变化和市场波动。例如,若后续保安费标准或其他相关费用发生变化,及时更新报价,避免因费用问题导致业务纠纷或延误。
合理安排物流与报关时间:由于保安费恢复收取,港口作业流程可能会有细微调整。报关行应提前与港口、货代、船公司等相关方沟通协调,了解作业时间变化和可能出现的拥堵情况。根据货物进出口计划,合理安排报关时间,预留足够时间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避免因时间紧张导致误船。对于出口货物,提前做好报关资料准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报关手续,确保货物按时装船;对于进口货物,及时跟进船舶到港信息,尽快完成清关提货,提高物流效率。
加强与客户沟通协作:与进出口企业保持密切沟通,了解客户需求和货物动态。对于客户提出的关于保安费或报关流程的疑问,及时解答。共同应对政策变化带来的挑战,如协助客户优化物流方案,降低物流成本。当遇到突发情况,如港口拥堵、政策临时调整等,及时告知客户并协商解决方案,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误船等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