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我国首口设计井深 12000 米的特深科探井正以每天 150 米的速度向地心挺进。作为亚洲陆上至深科学探索井,该工程突破传统钻井技术瓶颈的关键驱动力,来自江苏迈茨工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研发的防爆型伺服电缸系统。这套源自核电领域的 "硬核" 技术,在超深井自动化作业中实现了多项关键指标的国际率先,为我国深地资源开发提供了 "中国方案"。
江苏迈茨电动缸的技术突破体现在三大关键场景中。在承担钻杆、套管升降任务的提升系统中,其自主研发的伺服控制系统通过动态载荷反馈算法,可在 35 吨持续推力下实现毫米级定位精度,配合 IP67 防护等级的全密封结构,有效抵御沙漠环境中 - 40℃至 40℃的昼夜温差与沙尘暴侵袭。某石油工程公司实测数据显示,该系统在连续 72 小时强风沙环境下运行时,位移偏差始终控制在 ±0.3mm 以内,较传统液压系统可靠性提升 5 倍以上。
在全自动猫道抓取设备中,江苏迈茨电缸驱动的多轴机械臂展现出 "绣花" 般的精细操作能力。其 ±1mm 的重复定位精度结合视觉识别系统,可在 30 秒内完成钻杆从地面到钻台的全自动抓取、定位及螺纹对准,较人工操作效率提升 300%。这套系统在某页岩气田应用后,成功规避了年均 12 起设备砸伤事故,同时将钻杆处理速度从传统方案的 40 根 / 小时提升至 120 根 / 小时。
排管系统的创新设计更凸显技术前瞻性。针对井口狭小空间内的钻杆自动化排列需求,江苏迈茨电缸采用模块化伸缩结构,通过多级联动控制实现管柱的三维精细对接,误差控制在 0.5mm 以内。这一技术突破不仅解决了传统液压系统漏油污染问题,更将钻杆组合效率提升 4 倍,单井作业周期缩短 15-20 天,综合成本节约超千万元。
技术创新的背后,是江苏迈茨对极端工况的深度适配。其电缸关键部件采用 316LN 不锈钢 + 碳化硼屏蔽层,累计耐辐照剂量达 1×10⁷ Gy,配合抗干扰编码器与冗余制动设计,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仍能保持 0.01mm 级闭环控制精度。某深海钻井平台测试显示,该系统在 10 万小时连续运行后,关键部件磨损量只为行业标准的 1/3,MTBF(平均无故障时间)突破 12 万小时。
成智能化集能力为深地钻井注入新动能。江苏迈茨电缸支持 Profibus DP/Modbus TCP 双协议,可与中心控制系统实现 10ms 级数据交互,实时上传压力、温度、位移等 20 余项关键参数。通过工业物联网平台,技术人员可远程监测设备健康状态,结合数字孪生模型提前 72 小时预警潜在故障,减少 65% 的非计划停机损失。
随着 "双碳" 战略的推进,江苏迈茨电缸的能效优势愈发显赫。其伺服系统能效转化率超过 90%,较传统液压系统节能 40% 以上,配合智能功率调节技术,可根据实际负载动态优化能耗。在国家能源局组织的能效测试中,该系统在连续作业 1000 小时后,综合能耗较行业平均水平降低 18%。
此次深地科探井的成功应用,标志着我国在高级装备领域实现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跨越。江苏迈茨电动缸凭借核级技术基因与深地工程验证的可靠性,正加速向页岩气开发、干热岩勘探等领域拓展,为全球深地资源开发提供 "中国样本"。正如项目总工程师所言:"当电缸突破万米地层的那一刻,我们不仅钻探到地球深部的奥秘,更打开了高级装备自主创新的新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