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把手、水龙头,乃至不经意间触碰到另一个人……一到冬天,被静电击中仿佛成了家常便饭。
然而,静电究竟是何方神圣?它为何会“青睐”我们,而我们又该如何防范这突如其来的“电击”呢?
那么,什么是静电呢?
要解开静电的奥秘,我们得先从物质的基本构成说起,那就是原子。
在每个原子的中心,都坐着一个沉甸甸的原子核,周围则有数个亚原子围绕着它旋转,这些小家伙就是电子。而原子核本身,则是由质子和中子这两种亚原子粒子构成的。
所有亚原子粒子都携带着它们固有的物理特性,比如质量、自旋以及电荷。当我们谈论静电现象时,真正起作用的就是这些亚原子粒子所带的电荷。
电荷分为正负两种,每个电子都背负着一个单位的负电荷,而每个质子则带着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在正常情况下,一个原子中的电子数量和质子数量是相等的,因此整个原子呈现出电中性。
©Rost-9D
不过,带电粒子之间会相互作用,产生一种被称为静电力的力量。这种力量使得相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相互吸引,而同种电荷则相互排斥。
在原子内部,静电力促使电子围绕原子核稳定运动。但有趣的是,静电力对距离较远的电子束缚能力会减弱。因此,那些离原子核远的电子有时会“离家出走”,导致原子因质子多于电子而带上正电荷,而获得额外电子的物体则带上了负电荷。
这种电荷的不平衡状态,正是我们所说的静电现象。
那么,电子为什么会离开某个物体呢?
其实,有一种简单的方法可以产生静电,那就是摩擦。
对于某些材料来说,只需少量的能量就能让电子大量脱离原子,有时候,是简单的摩擦力就足够了。
当然,除了摩擦之外,还有许多其他方式也会导致电子脱离原有物体。而且,许多材料的电子本身就相当“自由”。
为什么手会被电到呢?
现在,假设你的手上带有静电。当你去触碰一个带有不同静电荷的表面时,电子就会发生转移——从带负电的物体转移到带正电的物体上。
这个电子转移的过程会形成一个微小而短暂的电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静电放电。当电流瞬间足够强时,你就会感受到那股熟悉的电击感。
值得注意的是,人体通常倾向于带负电荷,因为我们的身体更容易通过摩擦等方式获得电子。
此外,人体还是一个良好的导体。我们穿着的衣物在摩擦过程中,比如鞋子与地面的摩擦、活动时衣物间的摩擦等,如果获得了电子,这些电子也很容易传导到我们身上。
无论人体携带何种静电荷,当它接触到另一个导体时,都更容易发生静电放电现象,从而让我们感受到电击。
这是因为导体能够有效地转移电荷,特别是金属导体,它们能够迅速重新分布自身电荷来中和人体上的电荷。
我可以做些什么来防止静电冲击呢?
实际上,有几个因素会影响静电的产生频率和强度,包括个人敏感度、体型大小、衣服材质、环境温度以及空气湿度等。
静电的电压有时可能高达数千伏,但其持续时间通常非常短暂,因此对人体并无大碍。然而,有些人天生对电击较为敏感,会因此觉得更容易受到静电的影响。
另外,体型较大的人需要积累更多的电子才能达到相同的电流效应,所以相比之型较小的人可能更容易被电击。
这两个因素主要由个体条件决定,无法轻易改变。但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衣物材质、改善环境和注意接触物品的方式来减少静电冲击。
首先,干燥且寒冷的空气会增加静电产生的概率,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通常在冬天才会频繁遭遇静电电击的原因。
这是因为与潮湿温暖的空气相比,干燥寒冷的空气导电性较差,电子更难通过空气传导出去,从而更容易在人体上积累形成电荷。
因此,减少静电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尽量保持身体湿润。有条件的话,还可以使用加湿器来增加室内湿度。
除了空气湿度外,人体静电荷流失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与地面的接触实现的。因此,鞋底类型在选择上也尤为重要。那些完全绝缘的材料——如橡胶鞋底——往往会让人体更容易积累静电荷。
所以,第二种减少静电的方法就是选择合适的鞋底材质。尽量避免穿橡胶鞋底的鞋子以减少静电积累的风险。
第三种方法则是在口袋里放一枚硬币。在接触可能产生电击的物品之前,先用硬币触碰一下以释放掉身体的静电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