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日,一位多年未见的老友突然联系我,声音中透露出前所未有的焦虑。他坦言,自己经营的车队因资金链断裂而陷入困境,不得不四处筹措资金以维持生计。这位老友曾是一位风光无限的石子运输业老板,拥有30多辆运输车,业务遍布长江中下游。然而,随着**的肆虐和房地产市场的寒冬,他的生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开发商的逃逸和地方**的拖欠款项,让他不得不卖掉自己的房产来支付工人的工资和车辆的维护费用。
就在他满怀希望等待行业复苏之时,财政部等六部门发布了一项重磅新规,禁止为无收益或收益不足的市政基础设施资产违法违规举债,严禁增加隐性债务。这一规定涵盖了地铁、高铁、有轨电车等几乎所有大型基建项目,意味着全国范围内的基建项目可能面临停摆。
按照常理,基建项目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不应轻易停止。2023年,我国基建行业投资高达23万亿元,是房地产投资的两倍,占GDP的18%。然而,面对地方债务的不可控增长现象,****不得不采取措施。据统计,2023年,重庆、云南、贵州等10个省份的地方债务规模已经超过了地方财政收入的5倍,其中青海、吉林更是超过了8倍。财政部的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2.6%,而支出却同比增长2.5%,财政收支缺口高达5.74万亿。
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除了上海实现盈余外,其他省份均面临财政赤字。广东、江苏、浙江、北京、天津等少数省市自给率在80%以上,而其他城市则依赖借款维持运转。更令人担忧的是,今年全国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城市无法偿还地方债务的利息。
面对如此严峻的财政状况,地方**不得不采取措施,如处置或盘活存量资产来填补财政缺口。然而,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这些资产并不容易变现。因此,一些地区已经开始精简事业编,减少公共支出。
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只是地方财政困难的催化剂,根本原因在于许多城**期缺乏实质性的产业发展。发展产业需要良好的营商环境、专业的招商团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生产资料。然而,面对这些挑战,一些管理者选择了捷径:通过负债搞大基建来提升GDP。这种“利留当下,债传后人”的投机思维导致了大量亏损项目的出现。
面对这样的困局,****不得不采取措施,停止大基建项目,转而进行财政体制**。如何平衡**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如何拓展地方税源,如何让管理者对基建项目的结果负责,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的路上充满了挑战,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要难。
在房地产下行和大基建暂停的双重压力下,许多城市将加速暴露其真实面貌,走向收缩和衰退。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也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转型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