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改结合、脱盐培肥:盐碱地治理包括利用和改良两个方面,二者必须紧密结合。治理盐碱地的比较终目的是为了获得高产稳产,把盐碱地变成良田,为此,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脱盐去碱,二是培肥土壤。不脱盐去碱,就不能有效地培肥土壤和发挥土壤的潜在肥力,亦不能保证产量;不培肥土壤,土壤的理化性质不能进一步改善,脱盐效果不能巩固,也不能高产。可见两者密切相关,并是建设高产稳产田的必由途径。灌溉与排水相结合: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力,实行总量控制,协同区域灌溉和排水需求,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行灌溉与排水相结合。实行灌溉洗盐和地下水位控制相结合,即实行灌溉洗盐,同时控制地下水位过高而引发新的次生盐碱化。近期和长期相结合: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必须制订统一的规划;所采取的防治措施,一方面要有近期切实可行的内容,另一方面要有远期可预见的方向和目标。只有近期和远期相结合,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治才能取得成功。引入生物修复技术,助力土壤恢复健康。西宁土壤板结治理
灌溉淋洗水量保障不足,且地下水顶托的问题极为复杂,排水出口大多需要强排,现有研究对于该区域盐碱地治理的系统性措施分析不足,如何结合区域排水措施调控地下水埋深仍需进一步研究,提出黄河水顶托形成的次生盐碱地高效淋洗排盐优化模式。此外,开展排水回用及廉价盐水淡化研究对解决该区域水资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从物理化学改良来看,惠农区平均地下水埋深在1m左右和返盐速度快,单独施用改良剂会造成盐碱化反复出现,需要采取融合性的盐碱地改良措施;从生物改良来看,惠农区目前研究大多关注优“质”抗盐碱微生物筛选,研制微生物增强植物耐盐性机理仍待研究。银川市兴庆区沙质盐碱地地力提升抑盐兴庆区受土壤沙化严重、月牙湖乡等区域地势低洼等影响,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弱且返盐严重。现有治理措施多关注沙化土壤的改良,对土壤盐分以及保水保肥关注较少。未来需进行进一步分析。从灌排管理角度来看,研究分析沙质盐碱地水分涵养和基础地力提升的量化措施,优化供水格局、调控地下水位,提升沙质盐碱地持水保肥能力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从物理化学改良来看,目前多采用客土法等物理措施来治理土壤盐碱化,需进一步开展避免沙质盐碱地强烈返盐方面分析。西宁土壤板结治理引进耐盐作物,适应盐碱地种植。
但是盐碱地一定要分清楚盐地和碱地。盐碱土改良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防治土壤盐碱化的途径和措施很多,但综合防治比较为有效,实践证明,实行综合防治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以防为主、防治并重。土壤没有次生盐渍化的地区,要全力预防。已经次生盐渍化的灌区,在当前着重治理的过程中,防治措施同时采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得到治理以后,还要坚持以防为主,已经取得改良效果才能得到巩固、提高。(2)水利先行、综合治理:“盐随水来,盐随水去”。水既是土壤积盐或碱化的媒介,也是土壤脱盐或脱碱的动力。控制和调节土壤中水的运移是改良盐碱土的关键,土壤的水的运动和平衡是受地面水、地下水和土壤水分蒸发所支配的,因而防治土壤盐碱化必须水利先行,通过水利改良措施达到控制地面水和地下水,使土壤中的下行水流大于上行水流,导致土壤脱盐,并为采用其它改良措施开辟道路。(3)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土壤水的运动是受地表水和地下水所支配的。要解决好垦区水的问题,必须从流域着手,从建立有利的区域水盐平衡着手,对水土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综合平衡,合理安排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建立流域完整的排水、排盐系统。。
在东北盐碱区则建立了以“抑盐、降碱、培肥”为中心的苏打盐碱耕地培肥增产技术模式,可促进土壤有机质提升和耕层土壤结构改善,增加作物产量。2022年12月,**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正式获批复建设。同年,**农业科**率先在**布局启动了重大科研攻关任务“盐碱地产能提升关键技术与集成示范”项目,由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牵头,联合全院7个相关研究所20多个创新团队开展“资源挖掘、品种选育、技术研发、模式构建”等科技攻关,力求打造集团式作战模式,探索因地制宜多元化盐碱地综合利用模式,为盐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盐碱地科技攻关宜久久为功当前,在盐碱地综合改良利用上,国内外已呈现出由“改良土壤适应植物”向“选育植物适应土壤”转变、由注重经济效益向生态优先和高质利用转变等新趋势,也呈现出分类分级利用中心技术缺乏、绿色智能**生态模式不足、特色农产品产业化水平低等新问题和挑战。笔者认为,科技创新是盐碱地绿色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抢占“盐碱农业”发展制高点亟须强化协同创新,由此提出以下建议:从顶层加强规划指导。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涉及区域资源、技术装备、投入等多方面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推广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
针对土壤肥力较低的月牙湖等地区,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针对性的补充土壤有机质量,提升耕地质量。田超通过研究粉煤灰、气化细渣与牛粪配施对风沙土持水保肥能力的影响,发现不同处理多可将土壤体积质量降低、孔隙度增加,其中单施牛粪对有机质量提升比较高为g/kg,施入粉煤灰、气化细渣后有机质有所下降,但依旧比无措施条件增幅明显。秦淑芳[86]分析了小麦、玉米、水稻测土配方施肥相比习惯施肥可分别增产、、kg/hm2,既提升了作物产量又防止施肥不当导致土壤盐碱化程度的增加。从生物改良来看,吴娟等分析了兴庆区2015—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发现盐碱化严重的荒草地减少了、林地增加了,指出可通过种植耐盐碱的树种,对盐碱地进行生态修复。赵逸雪等[88]通过进行不同植被覆盖度下土壤水分入渗研究,发现裸沙、中等植被和高等植被覆盖度的稳渗速率分别为、、mm/min,可有效提高土壤的持水保肥能力和抑制水分蒸发,从而减弱盐分的表聚。银川市贺兰县现状治理措施总结贺兰县西部贺兰山地、洪积山地及高阶地等地形高的地区土壤中的盐分和碱化度较高、东部低洼地区的排水排盐问题均为贺兰县土壤盐碱化治理的重点。1)灌排措施灌区节水灌溉已实施多年。合理利用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生态环境。西宁土壤板结治理
建立土壤修复与盐碱化治理长效机制,确保长治久安。西宁土壤板结治理
在坚决守住耕地红线的同时,拓宽视野,长远谋划,着眼全域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充分挖掘非传统耕地资源综合利用潜力,持续拓展农业生产空间,不断提升粮食安全系数。作为可以改造利用的非传统耕地资源,盐碱地是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宜耕盐碱地资源开垦,能够有效补充耕地面积;现有盐碱耕地改造提升,可以有效挖掘单产潜力;因地制宜利用盐碱地发展饲草和现代畜牧业,能够拓展多元食物渠道;治理生态脆弱盐碱区域,可以提升防风固沙能力,防止盐碱地荒漠化,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我国盐碱地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盐碱地治理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立足国情,带领人民积极探索盐碱地改良利用,取得了辉煌成绩,成功将黄泛区盐碱地治理改造为大粮仓;在西北内陆地区累计治理盐碱耕地面积达2500万亩,新增粮食产能达400万吨;在黑龙江省累计治理盐碱耕地面积近650万亩,新增粮食产能近200万吨。近年来,随着未利用地开发力度加大,以及盐碱地治理技术的提升,通过政“府”引导和社会投资,已有较大规模的盐碱地被开发利用。国土“三调”结果显示,2009年至2019年10年间,全国有1200多万亩盐碱地已治理变为耕地。西宁土壤板结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