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趋紧,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抗灾减灾能力有待提升,在确保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的同时,稳定发展生产、持续提升产量的压力很大。从流通形势看,我国粮食生产继续向中心产区集中,跨区域粮食流通量增加,应对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稳定粮食生产的挑战加大,粮食市场波动风险依然存在。从外部环境看,我国主粮作物对外依存度很低,但大豆等饲料用粮对外依存度较高,且进口来源比较集中,全球极端天气、地区冲“突”都可能扰乱全球粮食供应链,加之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对我国粮食供给造成一定影响。我国的粮食产需将继续维持紧平衡态势,保持国内稳定供给压力长期存在,对此不能麻痹松懈。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农业综合生产的重要方面,是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部署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建立省级党委和政“府”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通过一系列硬措施严守耕地红线,近两年全国耕地总量连续实现净增加。但从长期看,我国粮食刚性需求增长与资源条件和外部环境约束并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力持续存在,这就要求我们秉持战略思维。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实现土壤修复与农业生产的双赢。固原农田板结治理
确定合理的灌溉定额和阈值并通过灌排调控来实现节水抑盐是重点和难点。此外,红寺堡区部分盐碱地1m以上土层中含有红胶泥或其他障碍土层,抑制盐分下渗、影响根系有机质和微生物活动,存在排水不畅、无法洗盐的问题,排水不畅农田区目前仍缺乏土壤结构、土壤盐分量等资料,现有治理措施对于解决该问题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进一步分析排水不畅农田区土壤不透水层分布状况及其水盐运移规律,提出适于复杂土壤结构的农田排水模式对于解决类似盐碱地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目前对于物理化学改良以及生物改良措施的区域限制性分析不足,且治理措施或研究内容较分散且都在小区域范围内进行,治理措施的推广性有待提升。石嘴山市平罗县西大滩碱化盐碱地治碱控盐西大滩白僵土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其水盐时空变异性大且反复出现。从灌排管理角度来看,西大滩白僵土土壤渗透性极差,使得滴灌、暗管等措施改良周期变长,但目前试验区滴灌、暗管等试验周期多为1~5a,仍需长期观测,形成长期灌排治理效果的评价;从物理化学改良来看,需考虑脱硫石膏等改良剂的施用量在改善白僵土碱化程度的同时,如何防止施用量过大造成全盐量增加,加强化学改良对于土壤环境影响的评价;此外。固原农田板结治理科学规划农田布局,优化土壤资源配置。
周华等指出受灌区地形、土壤地质条件、灌排系统等方面因素影响,扬黄灌区局部区域出现盐渍化面积不断扩大的现象;范晓旭指出宁夏引黄灌区在开发土地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当措施,并且在蓄水防旱或引水灌溉的过程中没有采取完善的配套设施,导致了宁夏引黄灌区土壤盐碱化加快。从治理措施方面来说,李定洲研究了银川引黄灌区春小麦盐化耕地的土壤水盐动态,并从地下水控制和水盐调节两方面对治理措施进行了总结和阐述;孙兆军在对宁夏银川平原盐碱荒地分类型分析的基础上,筛选出合适的改良剂并且结合培肥、水盐调控、耐盐植物品种选择等试验研究,提出了盐碱化、盐化、碱化3种盐碱地修复模式,同时指出了高地下水位地区的盐碱地改良模式;Wang等在西大滩前进农场研究了5种盐生植物对白僵土的改良作用,得到了种植盐生植物不只可以改善盐碱地的理化性质,促进根系变形菌的成长,也对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樊丽琴等在平罗县盐碱地开展了春玉米的适宜栽培方式研究,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盐碱地理化性质以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指出合适的种植方式可以提高玉米产量和改善盐碱地理化性质;雷晓萍等研究了宁夏银北地区的土壤盐碱化问题。
淋洗排盐后相比于正常施肥土壤盐分可降低[79]。从生物改良角度来看,通过选择合适的耐盐植物和种植方式开展治理,雷金银等研究发现,于惠农区永屏村种植红柳、苇状羊茅、油葵3种耐盐植物3a后,相较空白对照表层(0~20cm)土壤体积质量分别降低了、,土壤含水率明显增加,尤其是红柳自身需水量大且根系发达,对深层土壤含水率影响明显,有明显生物排水的作用,有效抑制盐分。郭永玲等[81]于惠农区燕子墩乡、礼和乡和尾闸镇盐碱地研究枸杞分别和小麦、玉米和油葵进行轮作种植,发现小麦、玉米和油葵在没有种植枸杞的地块产量分别为、260、kg/hm2,在种植枸杞多年后的地块产量增加为、、,表明合理的种植方式可明显增加盐碱地中作物产量。综合措施方面,刘晓琳进行了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研究,指出通过平整土地将田、土、坎进行机械化集中种植,配套相应的农田灌排系统,结合土壤贫瘠、盐碱化程度重等特点施用土壤改良剂和种植耐盐作物,复垦宜农荒地,结果显示研究区耕地面积从hm2增加到hm2,盐碱地面积从hm2,耕地质量提高了1个等级。银川市兴庆区现状治理措施总结兴庆区盐碱地主要成因包括沙化土壤分布广、土壤母质含盐量高、灌水量不足、排水不畅等。加强土壤污染治理,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在坚决守住耕地红线的同时,拓宽视野,长远谋划,着眼全域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充分挖掘非传统耕地资源综合利用潜力,持续拓展农业生产空间,不断提升粮食安全系数。作为可以改造利用的非传统耕地资源,盐碱地是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宜耕盐碱地资源开垦,能够有效补充耕地面积;现有盐碱耕地改造提升,可以有效挖掘单产潜力;因地制宜利用盐碱地发展饲草和现代畜牧业,能够拓展多元食物渠道;治理生态脆弱盐碱区域,可以提升防风固沙能力,防止盐碱地荒漠化,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我国盐碱地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盐碱地治理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立足国情,带领人民积极探索盐碱地改良利用,取得了辉煌成绩,成功将黄泛区盐碱地治理改造为大粮仓;在西北内陆地区累计治理盐碱耕地面积达2500万亩,新增粮食产能达400万吨;在黑龙江省累计治理盐碱耕地面积近650万亩,新增粮食产能近200万吨。近年来,随着未利用地开发力度加大,以及盐碱地治理技术的提升,通过政“府”引导和社会投资,已有较大规模的盐碱地被开发利用。国土“三调”结果显示,2009年至2019年10年间,全国有1200多万亩盐碱地已治理变为耕地。加强土壤修复与盐碱化治理的科普教育,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固原农田板结治理
推广智能化土壤修复与盐碱化治理技术,提高治理效率。固原农田板结治理
用改结合、脱盐培肥:盐碱地治理包括利用和改良两个方面,二者必须紧密结合。治理盐碱地的比较终目的是为了获得高产稳产,把盐碱地变成良田,为此,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脱盐去碱,二是培肥土壤。不脱盐去碱,就不能有效地培肥土壤和发挥土壤的潜在肥力,亦不能保证产量;不培肥土壤,土壤的理化性质不能进一步改善,脱盐效果不能巩固,也不能高产。可见两者密切相关,并是建设高产稳产田的必由途径。灌溉与排水相结合: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力,实行总量控制,协同区域灌溉和排水需求,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行灌溉与排水相结合。实行灌溉洗盐和地下水位控制相结合,即实行灌溉洗盐,同时控制地下水位过高而引发新的次生盐碱化。近期和长期相结合: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必须制订统一的规划;所采取的防治措施,一方面要有近期切实可行的内容,另一方面要有远期可预见的方向和目标。只有近期和远期相结合,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治才能取得成功。固原农田板结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