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主要的“返盐”季节。东北、华北、半干旱地区的盐碱土有明显的“脱盐”“返盐”季节,而西北地区,由于降水量很少,土壤盐分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2、地理条件地形部位高低对盐碱土的形成影响很大,地形高低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运动,也就与盐分的移动和积聚有密切关系,从大地形看,水溶性盐随水从高处向低处移动,在低洼地带积聚。盐碱土主要分布在内陆盆地、山间洼地和平坦排水不畅的平原区,如松辽平原。从小地形(局部范围内)来看,土壤积盐情况与大地形正相反,盐分往往积聚在局部的小凸处。3、土壤质地和地下水质地粗细可影响土壤毛管水运动的速度与高度,一般来说,壤质土毛管水上升速度较快,高度也高,砂土和粘土积盐均慢些。地下水影响土壤盐碱的关键问题是地下水位的高低及地下水矿化度的大小,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容易积盐。4、河流和海水的影响河流及渠道两旁的土地,因河水侧渗而使地下水位抬高,促使积盐。沿海地区因海水浸渍,可形成滨海盐碱土。5、耕作管理的不当有些地方浇水时大水漫灌,或低洼地区只灌不排,以致地下水位很快上升而积盐,使原来的好地变成了盐碱地,这个过程叫次生盐渍化。为防止次生盐渍化,水利设施要排灌配套。加大土壤修复投入力度,确保治理成效。陇南农田盐碱化治理
在东北盐碱区则建立了以“抑盐、降碱、培肥”为中心的苏打盐碱耕地培肥增产技术模式,可促进土壤有机质提升和耕层土壤结构改善,增加作物产量。2022年12月,**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正式获批复建设。同年,**农业科**率先在**布局启动了重大科研攻关任务“盐碱地产能提升关键技术与集成示范”项目,由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牵头,联合全院7个相关研究所20多个创新团队开展“资源挖掘、品种选育、技术研发、模式构建”等科技攻关,力求打造集团式作战模式,探索因地制宜多元化盐碱地综合利用模式,为盐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盐碱地科技攻关宜久久为功当前,在盐碱地综合改良利用上,国内外已呈现出由“改良土壤适应植物”向“选育植物适应土壤”转变、由注重经济效益向生态优先和高质利用转变等新趋势,也呈现出分类分级利用中心技术缺乏、绿色智能**生态模式不足、特色农产品产业化水平低等新问题和挑战。笔者认为,科技创新是盐碱地绿色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抢占“盐碱农业”发展制高点亟须强化协同创新,由此提出以下建议:从顶层加强规划指导。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涉及区域资源、技术装备、投入等多方面的综合性系统工程。陇南农田盐碱化治理倡导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土壤污染和盐碱化风险。
盐碱地土壤改良、培肥工艺流程确认格田面积—根据技术方案确认材料分配量—运输材料到田块—均匀撒施有机肥、改良材料碱—旋耕20至30厘米耕层—准备水稻种植(秋季配合秸秆还田)。注意事项:1.盐碱地土壤改良必须符合农业农时,农时决定盐碱地改良的成败。2.项目区土壤取样检测应根据该区域的数据和项目验收要求确定盐碱地土壤改良技术方案。主要收集取样样品的酸碱度、全盐含量、有机质含量、钠离子含量等数据。二、改良措施1.工程措施主要采用修建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及措施,以达到进排水畅通,先使用盐离子吸附剂将项目区盐分从土壤颗粒中吸附下来,同时放水淋洗地表使部分盐分排出格田;配合平整土地,改良土壤质地;结合农耕,适当密植和间作,秋季中耕,疏松表土,采取切断毛细管等辅助农艺措施配合土壤改良。2.物理、化学措施(1)主要施用化学改良剂,通过改良剂(调酸剂—碱地康)调节土壤酸碱度。(2)通过载钙控制盐离子改良剂(控盐剂—盐地康)置换吸附土壤可溶性盐离子(主要是钠离子),释放钙离子抑制钠离子活性、覆盖钠离子危害。(3)施加松土增氧剂—疏松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含氧量,促进水稻有氧扎根。(4)施加微生物嗜盐产酸菌剂—持续产生有机酸。
淋洗排盐后相比于正常施肥土壤盐分可降低[79]。从生物改良角度来看,通过选择合适的耐盐植物和种植方式开展治理,雷金银等研究发现,于惠农区永屏村种植红柳、苇状羊茅、油葵3种耐盐植物3a后,相较空白对照表层(0~20cm)土壤体积质量分别降低了、,土壤含水率明显增加,尤其是红柳自身需水量大且根系发达,对深层土壤含水率影响明显,有明显生物排水的作用,有效抑制盐分。郭永玲等[81]于惠农区燕子墩乡、礼和乡和尾闸镇盐碱地研究枸杞分别和小麦、玉米和油葵进行轮作种植,发现小麦、玉米和油葵在没有种植枸杞的地块产量分别为、260、kg/hm2,在种植枸杞多年后的地块产量增加为、、,表明合理的种植方式可明显增加盐碱地中作物产量。综合措施方面,刘晓琳进行了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研究,指出通过平整土地将田、土、坎进行机械化集中种植,配套相应的农田灌排系统,结合土壤贫瘠、盐碱化程度重等特点施用土壤改良剂和种植耐盐作物,复垦宜农荒地,结果显示研究区耕地面积从hm2增加到hm2,盐碱地面积从hm2,耕地质量提高了1个等级。银川市兴庆区现状治理措施总结兴庆区盐碱地主要成因包括沙化土壤分布广、土壤母质含盐量高、灌水量不足、排水不畅等。严格土壤保护法律法规,保障土壤修复工作顺利进行。
【研究意义】盐碱地是各种盐土和碱土以及不同程度盐化和碱化土壤的总称,其共同特性为土体中含有过量的盐碱成分,具有不良的理化性质,造成大多数植物无法正常的生长。如土壤中过量的Na、Mg+2+、Cl离子或过高pH值易破坏土壤结构使得土壤板结或黏稠,影响作物获取土壤中的养分以及新陈代谢等生理活。我国2021年盐碱地总面积约为1亿hm2,近期具有农业利用前景的盐碱地总面积近,主要分布在宁夏、新疆、河北、内蒙古和吉林等地区。其中,宁夏引黄灌区盐碱地面积为,约占耕地面积的。大面积的盐碱地,对作物种植和生态环境都造成了不利影响,是限制宁夏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尤其是耕地资源短缺的现状下,改良利用盐碱地对于解决宁夏地区的三农问题、维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进展】针对宁夏地区盐碱地改良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开展了很多研究。从盐碱地成因来说,自然环境的限制以及人类活动干扰的结合导致盐碱化问题。刘学军等指出宁夏扬黄灌区土壤盐渍化成因包括气候因素、高含盐的土壤母质、障碍土层、局部地势低洼、常年有灌无排等,治理措施应因地制宜。加强土壤修复与盐碱化治理的科普教育,提高公众科学素养。陇南农田盐碱化治理
建立土壤修复与盐碱化治理的示范基地,推广先进经验。陇南农田盐碱化治理
例如西北内陆区“膜下滴灌”**节水控盐技术模式、西北沿黄灌区“三控一改”盐碱地生态治理模式、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以稻治碱”技术模式、滨海盐碱地“粮草轮作”**绿色改良模式、黄淮海平原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中心的小麦玉米“吨粮田”模式等。**农业科**自建院以来,就把科技支撑盐碱地开发利用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来抓。尤其是在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这一“农业科技大会战”中勇挑大梁、协作攻关,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已形成拥有品种、技术、模式创新的盐碱地农业科技体系。在创新耐盐碱遗传改良育种方法方面,搭建完成植物耐盐表型组学平台,利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建立了拥有调控产量、耐逆性等重要农艺性状的作物表观遗传智能预测模型SMEP。在种质资源方面,建立了大豆、小麦、水稻等作物种质资源耐盐碱鉴定评价体系,筛选创制了一批耐盐碱种质资源和品种。在技术模式方面,早在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就在黄淮海盐碱区创立了工程与农业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技术模式,成功将大面积盐碱地改造为良田。近年来,又在西北沿黄灌区和黄河三角洲创建了生物质隔层**阻盐技术,辅以快速增碳养分活化、生物强化等措施的综合改良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陇南农田盐碱化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