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是盐类集积的一个种类,是指土壤里面所含的盐分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长。盐碱地在利用过程当中,简单说,可以分为:轻盐碱地:是指它的出苗率在70%—80%,它含盐量在千分之三以下。pH值为:—。中度盐碱地:是指它的出苗率在50%—70%,它含盐量在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六左右。pH值为:—。重盐碱地:是指它的含盐量超过千分之六,出苗率低于50%。pH值为:。根据土壤不同的盐堿化程度,可以种植的作物有:1、沙枣中国西北地区常见的,也是盐碱地营造农田防护林的主要树种。它具有很强的耐盐能力,不仅能忍受硫酸盐为主的盐土,还有降低土壤盐分的作用。可以栽种在未经改良的中、重盐渍化土壤上。2、甜高粱是一种高抗逆性农作物,耐旱,耐涝,耐盐碱,耐贫瘠。和其他农作物相比,甜高粱更适合盐碱地种植,它可忍受的盐浓度为%,种植后很省事,几乎不要怎么管理就能很好的生长。3、白柳白柳可在低湿、土壤含盐量在。在山东沿海能生长在土壤含盐量为。4、柽柳柽柳是适于盐碱地生长的泌盐植物,可在重盐碱地造林成功,是荒漠地区重盐碱地造林绿化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我国柽柳属植物耐盐性强的有:短穗柽柳、长穗柽柳、刚毛柽柳、甘肃柽柳等。5、枸杞具重要药用价值。深化土壤研究,为盐碱化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昆明土壤监测
在坚决守住耕地红线的同时,拓宽视野,长远谋划,着眼全域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充分挖掘非传统耕地资源综合利用潜力,持续拓展农业生产空间,不断提升粮食安全系数。作为可以改造利用的非传统耕地资源,盐碱地是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宜耕盐碱地资源开垦,能够有效补充耕地面积;现有盐碱耕地改造提升,可以有效挖掘单产潜力;因地制宜利用盐碱地发展饲草和现代畜牧业,能够拓展多元食物渠道;治理生态脆弱盐碱区域,可以提升防风固沙能力,防止盐碱地荒漠化,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我国盐碱地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盐碱地治理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立足国情,带领人民积极探索盐碱地改良利用,取得了辉煌成绩,成功将黄泛区盐碱地治理改造为大粮仓;在西北内陆地区累计治理盐碱耕地面积达2500万亩,新增粮食产能达400万吨;在黑龙江省累计治理盐碱耕地面积近650万亩,新增粮食产能近200万吨。近年来,随着未利用地开发力度加大,以及盐碱地治理技术的提升,通过政“府”引导和社会投资,已有较大规模的盐碱地被开发利用。国土“三调”结果显示,2009年至2019年10年间,全国有1200多万亩盐碱地已治理变为耕地。菏泽农田土壤修复推广土壤修复新材料、新技术,提升治理效果。
截至2019年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已达,主要技术为喷灌和滴灌,有利于低洼地区调控地下水位,防止次生盐碱化。马广福等[指出在建设第二排水沟、第三排水沟、第四排水沟、银新干沟、四二干沟等各级排水沟道后,需定期进行维护和清淤,同时也因地制宜选用井渠结合、渠灌井排、渠灌沟排、暗管排水等灌溉排水措施。2)其他治理措施从物理调控角度来看,李冬瑞等研究发现,秸秆、尿素与湿沙土混合后撒入地表,结合秋耕深翻30cm以上,可有效提高耕地质量和抑制盐分上行。包长征等指出施加有机肥过程中,应注意土壤质地,如在砂质土壤肥料分配应将基肥控制在30%~40%,可提高施肥次数,但每次施肥不易过多。从化学调理角度来看,马雪莲等研究发现,在农艺措施基础上,施用不同量的脱硫废弃物会降低全盐量、pH值和提升油葵产量,其中比较优施用量为kg/m2,土壤全盐量和pH值分别从g/kg和g/kg和。此外,通过贺兰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实施,基本摸清了土壤养分状况,并针对不同作物、不同土壤的养分状况,提出了主要作物施肥配方19类,为优化施肥结构及避免发生二次污染提供了参考[93]。从生物改良来看,低洼地区可结合地形种植水稻等作物,并修建池塘养殖鱼、蟹等水生生物。
新华社客户端宁夏频道7月27日电(记者王鹏)26日上午,宁夏银川市《玉米抗盐碱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应用》项目现场会在宁夏农垦暖泉农场举行。昔日的盐碱沙荒地上,50亩玉米长势良好,丰收在望。拼版照片,上图为改良之前的盐碱沙荒地。下图为土地经过改良后种植的玉米。昔日的盐碱地上,玉米长势良好,丰收在望(7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王鹏摄今年,在银川市科技局立项支持下,玉米抗盐碱微生物技术在宁夏农垦暖泉农场50亩盐碱沙荒地进行实地应用。北方民族大学杨国平团队研究的微生物刺激植物抗盐碱的研究成果,采取以微生物诱导植物抗盐碱技术为中心,以微生物液体有机肥为载体,将玉米抗盐碱微生物施入土壤,在玉米根际形成优势菌群,让玉米在盐碱地里成功生长。连续种植3年后,抗盐碱微生物菌群将在盐碱地各个方面定殖,从而改善盐碱地土壤结构。7月26日,北方民族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杨国平(左)在介绍项目实施情况。新华社记者王鹏摄据北方民族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杨国平介绍,盐碱地种植作物很难出苗,但是经过微生物技术处理,出苗率能达到85%左右。未来将进一步扩大推广这项技术,在宁夏的中度或重度盐碱地上进行示范改良。 严格土壤保护法律法规,保障土壤修复工作顺利进行。
土壤排盐变为积盐,形成次生的土壤盐碱化。三、盐碱地形成的原因1、气候因素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的降水量比较少,水分蒸发快,在水中溶解的盐分就很可能在土壤的表层聚集,就很容易形成盐碱地。夏季的雨水比较多,大量盐会跟着水流走,这时土壤中的盐含量少,春季水分蒸发较多,水中的盐分会慢慢聚集在土壤表层,这时土壤中的盐比较多。2、地理条件地形的高低对盐碱地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地形的高低关系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动进程,也就是关系到盐分的聚集和行动,溶解于水中的盐分,一般会跟着水从高处向低处移动,在低洼地形聚集,形成盐碱地,通常盐碱地都在盆地、低洼地区和排水不好的平原。3、土质和地下水土质的粗细关系到土壤中毛管水运动的速度和高度,一般来说壤质土中的毛管水上升速度快,高度高,砂土和黏土积盐分的速度会相对慢一些,壤质土更容易形成盐碱地。地下水位和地下水矿化度也影响盐碱地的形成,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的更容易积盐,也就更容易形成盐碱地。4、耕作制度与管理有些地方在耕作时,不做好浇水和排水管理,浇水时用大量的水进行浇灌或者低洼地区只灌水不排水,就容易积盐,形成盐碱地。5、河流和海水的影响河流或者渠道旁边的土地。科学规划农田布局,优化土壤资源配置。大武口农田板结治理
深化土壤修复与盐碱化治理的理论研究,推动实践创新。昆明土壤监测
土壤盐碱危害实在太大!土壤改良措施要怎么做?众所周知,良好的土壤条件是实现作物丰产的前提,土壤盐碱化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名词,也是严重威胁我国农业健康发展的一项难题。那么土壤盐碱化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造成土壤盐碱化原因土壤盐碱化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自然发生的盐碱化,这种不受人为影响的就叫作原生盐碱化,这种没办法。但是近年来出现一种情况是不科学施肥,尤其是化肥产业的高速发展,方便快捷的化肥成为农户们种植时的,但是不合理地盲目施用化肥,以及工业的污染,就会造成土壤盐碱化的现象,这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盐碱化土壤的危害一是盐碱地会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长。我们知道作物在生长过程需要氮磷钾等多种元素,除了从化肥汲取之外还要从土壤中吸收。但是由于盐碱化的钠离子会相互竞争,导致作物对钾和磷以及其他的营养元素吸收减少,从而影响到作物的生长。第二是会引起作物的生理干旱。因为盐碱化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可溶性盐,会提高土壤的渗透压,从而造成作物的根系或者种子在发芽的时候不能从土壤中吸收到足够水分出现生理干旱而萎蔫的现象,有的甚至死亡。第三是伤害到作物的组织。同样的道理。昆明土壤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