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电公司在过去的2021,亏损了大部分公司,结算的公司不少,让我们看看下面2021年是怎么样的。2021年,共有25925家电力用户参与交易,其中25923家选择售电公司代理,2家直接参与批发交易;共有166家售电公司参与交易,代理电量2936亿千瓦时(按代理用户实际用电量计算),占全市场交易电量的99.8%。2021 年,零售用户实际分成比例95%。全年共有96家售电公司累计收益盈利,70 家亏损,整体亏损面为42.2%。售电公司总体获利,平均度电获利1.7厘/千瓦时。2022年1月为现货运行月,已完成月度交易组织,尚未发布结算结果。河北新型售电/直购电行业
其它电力工程施工实行告知承诺并联审批模式。供电企业或电力用户在施工前按需同步向自然资源和规划、住建、公安、交通、水务、林业、绿化等部门提交相关告知承诺书,承诺能够满足各行政审批告知的条件、标准和技术。各审批部门收到承诺材料后,1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作出行政许可决定。(责任单位:各市县发展改变委、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公安局、交通运输局、水务局、林业局、园林局、综合行政执法局、行政审批服务局、有审批权限的园区管理机构)广州正规售电/直购电价格不论用户选择哪个零售商,配电公司都必须提供同等质量的服务。
广东电力交易中心对此给出的解释是,适度缩小年度交易电量,是为了让市场具备一定的弹性。而售电公司认为,是电力交易中心错误地估计了今年的市场情况。对售电公司而言,长协相当于预售,其作用是提前锁定部分电量的价格,防范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所以,往年广东会要求中长期交易合同电量原则应占全部市场化电量的90%以上。长协量不足,发挥“压舱石”的作用就大打折扣。“拿不到长协就等于拿不到批发价,再加上今年用电负荷增长,批零倒挂就是这么来的。”有售电公司负责人批零倒挂,即批发价高于零售价,电被贵买贱卖。广东不少售电公司误判了今年的供需形式,仍以低价与用户签约,成为点燃危机的“引线”。九州售电今年从用户侧签到了32亿度的电量合同,比去年增长了10亿度。如今,这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包袱,“电量越多,亏得越惨”。
春节前夕,国家发展改变委、国家能源局正式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作为未来十年指导电力市场建设的要领性政策文件,提出到2025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初步建成,国家市场与省(区、市)/区域市场协同运行,将完善微电网、存量小电网、增量配电网与大电网间的交易结算、运行调度等机制,增强就近消纳新能源和安全运行能力。《指导意见》提出,要在保障电网安全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的前提下,统筹优化电力市场运行与电网调度运行。业内专家表示,对于优化电力市场运行而言,电网调度是关键一环。对我国来说,电力市场至今还是个新生事物,而且是个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强的市场。
长协,指的是年度电力长协交易。售电公司与发电厂签订电力交易时,交易的周期以年作为约定周期,一般在每年的年底进行来年的电量交易,售电公司通过长协可以获得比较大的电价优惠幅度。而月度竞价,是售电公司与发电厂根据月度进行电量交易,双方在每个月的月底时,对下一个月的计划用电进行交易。简单而言,长协价是固定差价,而月竞价则是浮动差价。“长协旱涝保收,跟发电厂一签,一年的收益就基本上锁定了。”李清指出,但售电公司有投机心理,“会希望现货比例大一点,搏一搏。” 多位受访的当地的售电公司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们并非不愿多签长协,是因为今年广东的中长期量太少,不少售电公司很难签到年度长协。根据广东省能源局发布的数据,广东2021年年度长协规模2100亿千瓦时,约占2021年全年市场化交易总电量的78%,而去年这一比例是90%。履约风险动态管控机制从1月1日起启动试运行。天津代理售电/直购电系统
售电公司净收益 5.1 亿元(不 含需求侧响应收益),按结算市场电量计算平均价差-1.7 厘/ 千瓦时;河北新型售电/直购电行业
有售电公司负责人记得,去年底的长协采购过程中,电厂“杀价”很快,以53.51厘/千瓦时(5分35)的度电折让价格只出现了两三天,多数时段的折让价格是在3分/千瓦时左右。而广东相当一部分售电公司给用户的折让价格普遍是5分左右,三分钱的折让价格意味着售电公司每度电将亏损两分钱。“肯定是有犹豫,就想着去现货市场赌一把”。与中长期交易不同,电力现货交易为实时交易、实物交割,所有物理电量均在现货市场买卖。根据交易规则,符合准入条件的发电企业、售电公司、电力用户等市场主体,通过集中竞价、按节点边际价格出清的市场化交易方式,开展现货电力交易。2020年8月,广东电力现货结算试运行中,由于现货出清价格较低,售电公司大赚了一笔。不少售电公司认为即使拿不到长协电量,只要开展现货月,赌一把还是能弥补亏损,甚至有点小收益。 河北新型售电/直购电行业